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我们一家人从一个国营农场,迁徙到一个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居住的。当时,因农场不准私人养鸡养鸭,我父亲就跟农场里的一个领导吵了一架,导致两人的关系闹僵了。在一阵冲动之下,父亲便跑到那个人民公社里,找到当年一个时任生产队政治指导员的堂弟帮忙,前往公社机关开了一张同意接受我们一家人迁入他那个生产队的许可证明,我们全家人便从住着公家房的国营农场搬到了要自建私房的人民公社生产队栖身。尤其难忘的是,从起初寄居在一个五保户家里的那一天开始,父母就开始筹备起了建造自家老屋的计划。
当时,我们一家人刚从农场搬到公社的生产队里定居,一家人要想盖上一个“小三间”的茅屋谈何容易,一来没有屋场地基,二来没有木材作柱子和檩子,我父母亲在第一次建房时,只得采用泥砖砌墙省去柱子的办法盖建家里的老屋。
于是乎,父母亲便在一段时间内,起早贪黑地挖土挑土,填筑屋场台基。屋场台基奠定以后,父母亲又连续利用几个大睛天和泥,再从生产队里牵来一条耕牛,撵着它来回不断地踩在和泥上,直到和泥被踩熟,富有黏性后,父母亲就会用一个无底无盖的木框子印制一块块造屋的大土砖。
俗话说:一排篱笆十根桩,一家有难大家帮。在看到我们家的屋场台基和垒墙的土砖都已准备好只差檩条时,生产队里的社员们,就会你家一根木条,他家一捆稻草的,纷纷自发地伸出援手,而且在我家动工建房时,接连几天都有乡邻家派人到我家帮工。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生产队社员们的鼎力相助下,我家“小三间”(即卧室、客厅和厨房为一体的小屋)的住房,没过几天就竣工落成。不过,那房子是太简陋了,墙壁全是土砖垒的,屋顶全是稻草盖的,地面全是泥巴填的,窗户也是糊上一层废报纸……
我们一家人居住在这样的农舍里,年长月久,就会担惊受怕,毫无安全感可言。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经过风吹雨打的土墙,就会被侵蚀,露出一条条裂缝。到了春天,土蜂就会“嗡嗡嗡”地相继飞来,在风吹雨打过的裂缝上,打洞筑巢。而到了每年的秋冬季节,父亲为了土墙的安全,又都会在塘泥中和上牛粪,用手掌一把把地捧起,在被雨水侵蚀过和土蜂打过洞的裂缝糊上一层牛粪搅和的泥巴,期望再次保护好土墙,生怕被雨水和土蜂蚕食过的土墙,哪一天会突然倒塌下去。
当然,我们在这样的老屋里,担惊受怕的事还多着呢。就说每年刮大风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会惶恐不安,生怕房子会被大吹倒,以及屋顶上的茅草会被大风揭走,于是乎,一家人便在父亲的带领下,搭着楼梯,往屋顶上搬木头和石头,压在茅草上,防止盖在屋上的茅草被大风吹得像天女散花一样。
在每年的春季出现春雨连绵、久雨不睛的天气时,我家屋顶上被冰雪和雨水沤烂了的茅草里,就会出现毛虫成堆的现象,屋面还会不断地渗水与漏雨。我们一家人,一年之中不知有多少天睡到深更半夜,就有被屋顶上漏雨声吵醒的情况发生。每一次我家的老屋遭受连夜雨的时候,家里人都会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拿脸盆,放到蚊帐顶上去接雨;有的拿脚盆,放到衣箱上去接雨;还有的拿着提桶放到书桌上去接雨……整个“小三间”老屋内的泥巴地面上,被漏下的雨水涮成了一条“泥沙河”。
应该说,那时节的农村老屋,既怕风,又怕雨,还怕天干物燥的冬季发生火灾。那时节农村里物资极度匮乏,烧饭煮菜都是用的柴草做燃料。到了寒冷的冬天,倘若防火不慎,放纵家里的猫咪煨灶什么的,引发火灾,就会很容易殃及到邻居家。可以毫不隐瞒地说,在我小的时候,每年的冬天我都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遇上某个晚上生产队里有社员家失火了,我会被吓得战战兢兢,双脚发软,哇哇大哭。
风雨飘零十几载,岁月流逝十几春。随着时光的流淌,虽然我的记忆被时光冲刷得斑驳陆离,但我心里依然记得我年少时家里第二次改建的那栋老屋。
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九七九年,为了提高农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生产队分成了生产作业组,实行“按件”记工分,这种“多劳多得”体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我们一家人干活的积极性。因为那时节我们一家人中的劳动力多,一年中我们全家分配的粮食和钞票也就自然多了起来。家里的钱袋子开始鼓了以后,父亲就在年底决定,将原来那栋土砖砌墙的“小三间”茅屋改建成一栋用红砖砌墙的砖混结构的平房。
建造新瓦房的图纸已经确定,我们一家人就男女老少齐上阵。外出买杉木檩条的和外出定购青瓦的,以及在家里的屋场台基上,扮砖烧砖的,都已经明确到位。那一年,年少的我,被父亲安排做造屋扮砖的工作,为了尽快给家里建起一栋红砖青瓦的房子,我开始披星戴月地拼命扮砖,力争使自己所扮的泥砖,早日晒干装窑,烧成建造老屋的红砖。
人心齐,泰山移。在我们一家人的同心协力下,我家第二次建造的砖瓦老屋,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完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农村老家两次建造的老屋里,不但留下了我年少时难以忘却的记忆,留下了我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乡愁,留下了我孩提中学习成长的足迹,还留下了我年少时,父亲对我深情的鼓励,母亲对我温暖的怀抱,兄弟对我流淌的亲情。
有诗云:乍暖还春暖几许,只待旧貌换新颜。十年前,虽然我的父母亲已经去世,我也离开了农村,离开了老屋,离开了年少时生活过的地方,但是我老家农村的发展和留给小弟居住老屋的变迁,时刻萦绕在我的梦里,牵挂着我的心。
这些年来,我从小弟的电话中与微信中得知,家乡农村在相继实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力发展稻虾共作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易时移,随着老家农村发生的巨变,我家老屋也随之又一次发生了变迁。我家小弟一家人,先后在驻村扶贫工作队与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扶下,已经依靠产业发展,走上了发家致富奔小康之路。
小弟他们一家人居住的老屋,已于两年以前又一次进行了改建,原先的那栋红砖青瓦平房已经被拆除,改建成了一栋上下三层的框架式别墅,成为了我老家农村里一栋美丽的新屋。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我家老屋不断发生的变迁过程中,便不难发现,这完全是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实施以后,给我们城乡居民的生活带来的飞跃式变化,也完全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让我国人民的生活变得了更加滋润,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陈青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