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7月20日> > 第15版 > 新闻内容
且行且珍惜(三)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远洪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早晨的鹤城,太阳把金色的光辉从蔚蓝的天空倾泻下来,将整个山城披上光灿灿的外衣,让初夏的季节让人感到有点热烈。18日,我们乘坐中巴车,载着阳光,载着歌声,载着欢乐,载着友谊,一路前行,向安江出发。

  汽车在山的脚下行走。我座位靠窗,移目窗外,连绵不断的群山逶迤起伏,忽高忽矮,或张扬,或内敛,林木苍苍,青翠碧绿。别具特色的侗家木楼,沉稳、古朴、大气;四周的飞檐翘角,犹如白鸽展翅欲飞;或靠山,或傍水,与山水风光构成一道道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彰显侗寨人的智慧结晶、民族信仰、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舞水悠悠,平静清澈,浇灌着两岸的农田沃土,滋养着千千万万的生命。在晨雾中醒来的村庄炊烟四起,隐身在树丛中的农家小院若有似无,把乡村的早晨装扮得如仙境般。还没来得及与同学们细细交流、分享、品味这山水人文的奇妙,汽车进入包茂高速,转沪昆高速,过沅水大桥后没多远就稳稳地到达安江农校。

  同学们兴奋不已,自发地在校门囗前排起队,女同学在前排拉起横幅,“四十九载同学情,青春还慕夕阳红”寓意深厚,一张凝聚同学情谊,让年青人为之羡慕的集体照生成。

  2009年8月20日,安江农校老校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安江农校纪念园。园内保存1939年至1986年间的各类教学及科研设施,如袁隆平旧居、办公楼、师生宿舍、图书馆、杂交水稻温室、食堂、试验田、游泳池、鱼塘等。走进校园百米绿荫长廊的尽头有个牌坊,两边写着校训“勤奋务实文明进取”,正中间是袁隆平题词: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这句朴实而深情的话语,道出了袁隆平一生的梦想,那苍劲有力的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英雄气慨。牌碑下嵌有两块长条白玉石,镌刻有“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沿革”“湖南省安农杂交水稻研究史”的纪实碑文。

  安江农校,前身为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1939年,为避战乱从武冈竹嵩塘的一座老祠堂搬迁而来,于此地明清时是西南佛道集中、古柏苍幽的藏经之处安江胜觉寺。1950年定名湖南省安江农林技术学校。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此,时年23岁。年轻的他,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立志要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干一番大事。除了教学,还经常深入农村,与农民促膝谈心,他最深的体会是,农民对土地的付出,没有换来土地理想回报,无论怎样耕种亩产也就三百斤左右,四百斤是破天荒了。1960年,一个特殊历史时期,面对全国大面积的饥荒,他心情沉重,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让国人能吃饱饭。从此,他把目光从三尺讲台移向校外广袤的田野,研究、培育、推广杂交水稻,成了他一生的锲而不舍,并为此奋斗了一辈子。

  1964年,袁隆平首先在国内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此前也有人对杂交水稻作过研究,最终以“水稻不能杂交”作为定论,由此阻挡了后人前进的脚步。袁隆平的理论依据是达尔文进化论中“自交有害,杂交有益”。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交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实践,是对“水稻不能杂交”的挑战。什么是科研?科研就是在未知领域寻找和开辟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不管是成功或失败,智慧、信心、勇气、毅力缺一不可。从1964年到1970年,经历了六年举步维艰的时期。期间,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栉风沐雨,不辞劳苦,每天在试验田一呆就是一整天,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于是引来许多误解和质疑,甚至怀疑杂交水稻研究。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不怕议论,不怕挫折打击,黝黑的面容依旧,坚定的步伐依旧,不改的初心依旧。

  1970年11月23日,一个永铭之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在海南三亚南红农场找到一株野生不育稗,这株野稗的发现,让杂交水稻研究的技木瓶颈得以突破。他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报告了他们的最新发现,慷慨无私地把辛勤培育的“野败”材科分送出去。经全国各地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1973年秋,在经过长达9年不懈的努力后实现三系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由此诞生!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试种,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时至今日,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栽种,产量不断刷新,亩产突破1500公斤。

  校园内古木参天,猴樟、苦槠、黄檀、银杏、柳杉,许多不知名的树木比肩而立,遮天蔽日,幽深静雅。试验田里,还有学生撸起裤脚挽起衣袖在侍弄水稻,走近问问他们,对袁老,对杂交水稻,有着不一般的情愫。后生可畏啊,期待他们在袁老侍弄了一辈子但未侍弄够的试验田里,获得新成果。

  我站立在校园内袁隆平的白玉雕像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37年,袁隆平在这里出出进进,进进出出,来来回回,回回来来,收获爱情,养育3个儿子,梦圆初心夙愿,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可我们也不要忘记,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为了成就儿子的杂交水稻之梦,从城市来到乡村,含辛茹苦,舐犊情深,最后长眠于此地青山之丘。而最让我烙在心里的是袁老的这句话: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是啊,他一直在走,不停地走,由此迈向世界顶峰,留给中国的贡献不可估量,留给人类的财富不可估量!(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