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底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刘登义
2023年我们在一片蝉鸣声中进入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三伏天,伴随夏季空气温度高、湿度大的特点,不少人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疲惫,甚至还伴有恶心,头疼等中暑的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导致不良的后果和结局。掌握一些养生保健方法能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使我们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四季变化,更容易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夏天。
1.起居劳作防中暑
①防中暑:高温下,最易引发中暑,常常出现头晕目眩、恶心等让人说不出的难受情况,如在高危场所工作的人员,哪怕只是轻微的中暑也可能造成较大事故,因此,要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或劳作,避开高温环境,如需要较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必须学会自我保护,避免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同时最好随身携带一些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并做好物理或化学防晒措施,如风扇、遮阳伞、防晒衣、防晒霜等。高温天气下一旦出现了身体不适,也不要逞强,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和空气新鲜的地方休息,保持安静与畅通呼吸,多喝含盐的饮料。
②防受凉:夏季感冒有缠绵难愈的特点,大多来自贪凉受风所致,每年一到高温天气,也就进入了“空调病”的高发期,为预防“空调病”的发生,一定要经常开窗换气,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室温最好定在25至27℃左右,室内外温差尽量不要超过7℃。另外,夏日里,如果贪图一时凉快,对着电扇或空调的出风口猛吹凉风,会造成血管急剧收缩,体内热量受外界因素影响,一时散发不出来,导致各种不适,如颈肩部、后背部酸痛不适,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因此,在大量流汗后,采用逐步降温的方法比较可靠,可以洗一把热水澡、喝一杯淡盐水或姜汤,在比较阴凉通风的地方,慢慢将体温降下来。
③防伤湿:外湿来自环境,内湿来自饮食。因此,要避免久居湿地和暴食生冷。若防范不当就会产生头昏乏力、身重无力、精神萎靡、不思饮食等症状。
④防疫病:夏天由于气温升高、环境潮湿,适宜细菌和一些病毒繁衍,加上人体汗出较多,人体免疫功能受损,最易感染病菌,因此要注意不喝生水,不食不洁食品,凉菜冷饮不要过度食用,房屋内增加打扫房间的次数,保持居住环境洁净干燥,做到规律生活,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2.饮食均衡小方法
①营养成分均衡的清淡饮食。注意好饮食中荤素、粗精的搭配,使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钙、镁、锌等矿物质得到全面均衡的摄入,一般就能避免营养失衡。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厚味等热性食品,少饮或不饮酒,要注意饮食洁净与饮食调节,适当服用食醋,通过食醋调味是最简单的增加食欲的方法之一;此外,夏天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食醋有一定的抑菌能力,对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
②注意补充水和无机盐。因夏季汗出较多,无机盐水分随汗液排出,必须予以补充,特别是钾离子,应多喝白开水及菜汤,尽量少喝果汁、汽水这类饮料,这类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容易影响消化,升高血糖。
③补充维生素。夏日机体组织在高温情况下,代谢旺盛,蛋白分解增加,维生素丢失增多,容易发热、心烦等不适症状,可以多吃些苦瓜、苦菜等苦味蔬菜来缓解,苦味蔬菜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清热祛暑、退热、健胃和缓解疲劳的功能;维生素C可以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还有延缓细胞衰老和防癌的功效,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番茄等。维生素E可以降低日照、高温的伤害,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核桃仁、瘦肉、乳类、蛋类、黄绿色蔬菜等。
3.特殊人群有妙招
①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适当摄入盐水,每日总量不超过300毫升,坚持监测并控制血压,血压不稳定时禁止在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或高温作业。
②高消耗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甲亢、活动性肺结核、发热等消耗性疾病患者,应规律饮食,坚持药物控制;糖尿病人避免食用含糖多的水果如西瓜、桃等;甲亢患者避免食用刺激性食品和饮料如咖啡、浓茶、酒、辛辣物等;活动性肺结核和发热患者避免短时间大量出汗。
③服用其他药物患者慎用藿香正气类:凡服用抗菌药(如头孢和甲硝唑或衍生物)、镇静镇痛催眠药(如地西泮/硝西泮/巴比妥类/吗啡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结核药、降血糖药(如胰岛素,二甲双胍等)、降血压药(如硝苯地平,地巴唑)、抗癫痫类药(如苯妥英钠等)、抗心绞痛类药(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等)、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氯苯拉敏等)、止血和抗凝血药、利尿剂(如呋塞米),禁止服用藿香正气水/液/丸或人丹等解暑药,以防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