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主持 李爱文
作为唐教坊名曲之一的《浣溪沙》被历代文人喜欢并沿用流传至今,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传闻春秋时期有越女西施在若耶溪浣纱,其姿态曼妙,动作和谐,被人看到后作曲赞美,取名《浣溪沙(纱)》,此调有押平韵和押仄韵两种格式,平韵格始于唐代韩偓,仄韵格始于南唐李煜。通常以韩偓的例词为正格。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都押韵,末两句押韵,过片二句多用对仗手法。句式整齐,音节明快,读来朗朗上口,适合表述各种情由,深得婉约派和豪放派词人的喜欢,所以流传佳作很多。
《浣溪沙》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作品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一阕由赏景怡情而生感慨,催人奋进的词。
上片三句着墨于游“清泉寺”时沿途所看到的幽雅风光和怡人环境,山脚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长出娇滴滴的嫩芽,勾人心魄;松林间的沙路仿佛被水清洗过,一尘不染;傍晚时分,潇潇细雨声与寺外传来的杜鹃啼声相融合,别有一番景致。这景致荡涤了词人心中的浊气,瞬间就远离了世欲尘嚣,让心魂回归于大自然,感受着这清新、洁净、充满诗意画意的环境带来的愉悦,从而诱发出词人悦享自然,悦享人生的情怀。
下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用反诘句提问急转,以借喻回答,直接发出议论。这种议论并非毫无来由,而是即景取喻,引经据典,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出与人生有关的哲理:“人生长恨水长东”“花开有重日,人无再少时”说明青春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且为之付出努力,未必不能老当益壮,所以“门前流水尚能西!”老人一样可以活出青春的模样来。结句词人反意用之,面对暮年,没有哀叹,而是“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更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彰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阕词是苏轼在被贬谪时所写,虽感迟暮之年,但没有唱低沉之调,而是唱出了催人奋发自强的高亢之歌,展示了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洒脱个性。也给了当代老年人一个生活启迪“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