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庆文
10月3日上午11点多我来到了橘子洲上,40多年前我曾游过此地,现几乎“面目全非”。河岸四周大树参天,遮天盖地,绿意盎然。高大的垂柳枝叶伸向河面,像一把把翠绿的巨伞撑在过道上。游人即使在烈日下行走也觉得十分的阴凉舒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游走在林荫道上就如漫步在茂密的森林中,一点也感觉不出自己是行走在湘江中心的一个岛上。游了好一阵,返回大桥上,橘子洲全貌赫然惊现在眼前,她极像泊在江中心的一艘巨船,任凭风狂浪猛却岿然不动。此洲由沙石冲积形成,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此岛是历代游览胜地。
远远望去,青年毛泽东那巍峨雕像隐约可辨。我很想去瞻仰这位伟人,因国庆长假游人太多,又要预约,只好作罢,但心理总有些不爽。女儿见状,答应下次来长沙一定去看,我心里才好过些。
橘子洲是当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常来的地方,他在这里劈波斩浪,尽情遨游。他的强健体魄,在此打下良好基础。他在1925年写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发出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自清末起中国积弱积贫,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榨,每日都处在水深火热中。青年毛泽东忧心如焚,多么想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啊。他的这种鸿浩大志,从我多年走访毛泽东在娄的足迹得到的资料也可看出。1916年6月毛泽东单独游学,从长沙步行数百里去娄底茶元东冲,在好友刘且候家住了半月,白天与刘访贫问苦,晚上在桐油灯下看书,为了解底层情况还与刘家长工王海文睡在一起。据说这次他在天籁寺的墙上留下一诗:“千山拱立气吞虹,长萧天造非人工,好处修心养性地,钟灵盖秀馋帝王。”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毛泽东为了躲避国民党追杀,深夜去七星街镇星罗寺,与翠林法师住在一起,还细问了当地农运情况。第二天在寺墙上挥笔写了一联:“星辰临佛殿,罗汉镇山门,”然后匆匆离去,不久在湘赣边界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千山拱立气吞虹”有吞吐宇宙之势。“罗汉镇山门”显示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气势。他怀着一腔悲愤,表现出与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正当革命跌入低潮迷茫之时,他是多么想成为党的正确领路人啊!其实他这种伟大的抱负从小就根植在脑海中。从“馋帝王”“星辰临佛殿”就可以折射出他那种心志。
远眺雕像,我耳畔蓦然响起“浏阳河”“大海航行靠舵手”“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三首红歌。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我似乎看到当年毛泽东怀着拯救天下苍生的满腔热血,离开韶山冲,从浏阳河乘船来至长沙,他人生的革命旅程在此起航。抚今追昔,我眼前骤然爆出神奇的一幕:沉睡了千余年的橘子洲瞬间仿佛飘动起来,青年毛泽东英姿勃勃,驾着这艘巨船,乘风破浪驶入长江,驶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