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主持 李爱文
《蝶恋花》是商调曲,亦是唐教坊曲名,词牌始于宋,采用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词牌本义看来缠绵悱恻,适合抒情。然而其音调抑扬顿挫,节奏感非常强,给这个词牌增加了独有魅力,各种主题和情感都能自然代入契合。古人用来记事、咏物、怀古,无一不得心应手。
其格律如下: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作品赏析】
蝶恋花 (北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阕颇负盛名的婉约词。起拍“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秋日的菊花笼罩在一层轻烟薄雾中,似乎脉脉含愁,而兰花上的露珠更像默默饮泣。词人寄情于景,把主观感情移于客官景物,借“愁烟”“泣露”道出女子的哀愁;紧跟着用“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映射其孤独和寂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月辉直透门扉,到拂晓还不肯离去,明月本不懂人间的离愁别苦,怨之无由,但是女子却偏偏生怨,看来无理,却深深地裸露了女子在离恨的煎熬中通宵未眠的怅惘之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拍承接上片的“到晓”,回笔写晨光下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凋碧树”不只是写登楼所见,一个“凋”字写的是西风肃杀,摧折树木,更道出了女子彻夜未眠,听风啸叶落到人憔悴的愁苦历程。“独上”呼应“离恨,反衬“双飞”而“望尽天涯路”,将离别之苦又提升一个层次。“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高楼远望,不见斯人,便想用遥寄音书来诉说离别之苦、相思之情。然而,山长水阔,她的诗笺和思念又能寄往何处呢?欲寄无从寄的悲苦连绵不绝,将离愁别恨推上了高潮。
全词借景寄情,景蕴含着情,情契合于景。上片怅惋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一字一句,均不曾离开一个情字,深谙词趣。不愧为《蝶恋花》之代表作。
人文科学大师王国维曾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比喻:古今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这是告诉我们:欲成大事者或造就大学问者首先要经历的便是:极度的困苦和孤独,如果你在困苦和迷茫中迷失且放弃了追求,那么,你永远无法到达“灯火阑珊处”。望求学、闻道者记之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