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1月18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高阳台:弓折霜寒,机心已堕沙鸥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期主持 李爱文

  战国时期宋玉作《神女赋》,赋中有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阳台》词牌名取义于此。始见于宋蒋捷《竹山词》。又名庆春宫等。双调。全词上下两片,共18句100字。上下片各押四平声韵。此调抑扬顿挫,适合应用于各种题材。

  其格律如下:

  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中中仄平平。(韵)中中中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中中仄平平。(韵)中中中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作品赏析】

  【高阳台】过种山

  作者/吴文英(宋)

  帆落回潮,人归故国,山椒感慨重游。弓折霜寒,机心已堕沙鸥。灯前宝剑清风断,正五湖、雨笠扁舟。最无情,岩上闲花,腥染春愁。

  当时白石苍松路,解勒回玉辇,雾掩山羞。木客歌阑,青春一梦荒丘。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葓秋。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

  起拍“帆落回潮,人归故国,山椒感慨重游。”告诉读者词人是在傍晚潮回时舟船降帆靠岸,回到越王故地重游种山的。这三句分别叙述时间、地点,引出感慨。“弓折霜寒,机心已堕沙鸥。”二句紧承感慨抒发。“弓折霜寒”隐喻时局艰危,词人无心名利。“机心已堕沙鸥”,借《列子黄帝篇》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明词人“机心”如鸥鹭堕落,但不会死去。隐示自己的爱国之心。“灯前宝剑清风断,正五湖、雨笠扁舟。”灯前照看已经折断的清风宝剑,自己却正驾一叶扁舟,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风雨中遨游五湖。感情沉郁而又放浪形骸,掩抑了心中的难言隐痛。“最无情,岩上闲花,腥染春愁。”上片到结拍才暗喻点题:最无情亦即最有恨的事,是文种墓石岩上的闲花野草,似乎带有剑下血腥之气,染成一片春愁。文种作为越国的忠丞,最后落得被越王赐死的结局,令人唏嘘愤慨。“腥”字下得触目惊心,让读者闻到了浓浓的血腥味。词人的感慨蕴而不露,沈郁顿挫,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思维进入更深的层次。

  下片“当时白石苍松路,解勒回玉辇,雾掩山羞。”“当时……”词人以虚写的手法描写昔日良臣文种埋葬时送葬行列的低迷哀恸之情以及愁雾漫山之景象,暗示人们对枉死贤臣的惋惜,连青山也为忠贤之死替越国含羞。“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葓秋。”这里用景描把文种之墓扩展到种山一带的古越林苑,鸿雁在绿水和秋葓(红蓼花)间哀怨啼鸣。写出了凄清之境,亦把词人的感慨之情放大了,结合时局从而联想到国家的兴亡。歇拍“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更进一步看清南宋末期的现实了。不禁喟叹:不要登山临水了,我们能看到的也不过是疏柳残烟,西北高楼,已然看不见长安,而侵略者蒙古人已经隐约可视了。悲愤、沉痛的心情跃然纸上。

  吴文英这阕《高阳台》采用虚实描写的手法把明暗线紧密钩织,用词柔婉而表意豪放,字里行间显露出深深的爱国情怀。整体气脉贯通,毫无雕琢的痕迹,彰显了词人高超的创作技巧。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