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1月18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大家本色是矿工(三)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苏松华

  随行的金竹山矿业公司王总告诉我们,这里住着的,大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煤矿解决家属户口后从外地进矿的那一批,其中很多人回了原籍农村,只有少数留在这里,加上现在矿上新招的临时工没有住处的,也安置在这里。因为方便又便宜,又热闹。周边的乡村,早已巨变,高楼成林,别墅如笋,淹没在现代新农村中的煤矿旧屋,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向王总提议说,这些家属区的小屋,是五十多年前煤矿创业的见证,是矿山历史和城乡变迁的见证,可以保留下来,作为经济转型中工矿旅游的一个节点和标本。谭谈老师深表赞同。当年,谭老师和土硃工区的工友们,住在这里,开启了煤矿奋斗和文学创作的壮丽人生。虽然在这片矿山的土地上,他呆的时间并不太长,但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物,这里的生活,这里的故事,早已刻在他睿智的脑海中,成为一生创作的养分。后来他名满中外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长篇小说《美仙湾》、《风雨山中路》、散文集《太阳城》等等,莫不打上这里的烙印。提炼与升华,使作品光辉熠熠,使煤矿闪闪发光,让煤矿工人的鲜活形象光彩照人!

  日落西山,矿山披金。邹部长盛情邀请谭老师来到特色小镇——铎山镇花桥村参观并品尝牛席。这是湘中一个最早以牛为业的小村,北宋开梅以来就有集中宰牛的传统。改革开放后,这里从买牛、卖牛、宰牛卖牛肉,到沿路开店做牛席,以及现在的牛肉深加工生产牛肉干、牛肉礼品盒产业,形成了以“花桥牛席”为品牌的牛席一条街,享誉三湘。临G354沿线布局的牛席酒饭店面,连绵二三里,卖牛肉的屠桌铺子,比比皆是。白日,附近或车辆过路停下买牛肉的,吃饭的,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入夜,牌灯齐亮,霓带如虹,家家店铺推杯换盏,人声鼎沸,从五六点,直闹到凌晨,灯火通明,门庭若市。花桥村,也成为了湘中少有的特色村,富裕村。在带有浓郁梅山特色的牛席店“花桥铺里”,谭老师对花桥牛席称赞有加,对闻讯赶来的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更是深情勉励,“做好梅山文化品牌,做好花桥牛席品牌,做好花桥牛席一条街,做好牛产业深加工,搞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带领老百姓在特色经济的大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就是我们地方父母官的功德!”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隔天上午,谭老师去锡矿山走动。抽空赶回相陪的邹部长昨晚连夜赶往长沙学习去了,市纪委李书记抽空作陪。我和新吾兄等相随左右。谭老师先来到飞水岩元和居委会的段楚贤旧庄园遗址,感受这里曾经的辉煌。又转背沿着陡峭的石板路,爬向高高的羊牯岭碉堡。夏阳高照,暑热难当。谭老师趿着拖鞋爬山,不紧不慢,身子不躬不驼,轻松自如。暗红的汗衫,背上湿了一片。丛林中漏下的点点光影,照在老人银白的头发上,熠熠发光。上山的时候我打着伞赶上去,想要搀扶他为他遮阳,谭老师爽朗说,爬这点坡,不要扶,这点小太阳,也不用打伞。农民还要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种地呢。那种自信,全然不像一个八十岁的老人,更像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葱少年。老人一路前行,上坡下坡,腿不颤,腰不弯,气不急。仔细端详了碉楼的介绍说明,进到一楼,看了内设的水牢,又执意沿着板梯爬上二楼,抚摸规整的瞭望孔和枪眼,感受碉楼四周开阔的视野!八十岁的高龄,爬这么陡峭的石级和木梯,独立上下,沉稳而自如,没有半点倦容,我们不禁唏嘘,自叹不如,也真心为谭老师的健康体魄由衷高兴。

  谭老师随后来到北矿,先后参观了锡矿山展览馆和红军进驻锡矿山筹款筹粮征兵停住和长征出发的旧址,感受锡矿山百年老矿的风貌和红色基因饱满的辉煌历史。他驻足在锡矿山展览馆的一幅幅图片前,不时询问百年矿山的过往和现状,和历史对话,和古人交流,为百年矿山抚掌称颂。他站在红军从锡矿山出发长征的高大纪念碑前,仿佛看到了贺龙将军部下来这里七天时间,却筹措到五万银元和数百担粮草,为红军长征解除困境、提供有力支持的欢天喜地的情景,仿佛看到了当时千余名矿山工人和子弟,毅然参加红军组成千人团随队长征、北上抗日的壮观场面。他深情的感慨道,锡矿山作为湖南工矿企业中最早建立共产党支部的老矿,作为为红军长征提供巨额经费和众多人力支援的企业,其红色革命老区的本色,一点也不亚于其他任何地方,这是锡矿山的骄傲,是世界锑都的骄傲!

  从北矿下山,从七里江的映山红居委会上山,直插山上盛开的玫瑰园花海和多姿多彩的湖田林草石林。一坡盛开的玫瑰,红艳鲜亮。园内游人如织,笑语喧喧。谭老师步行其间,不时与人交谈,不时俯身拍照,充满赞赏和钟爱。游览的行人,在花间抚摸,抖音自拍,追蜂弄蝶,面若红玫,眉飞色舞。花海的山脊上,停满车辆,摆满油炸粑、跳跳糖、矿泉水一类的小摊子,满地都是浓郁的旅游烟火气息。昔日荒芜、裸露、寸草不生的山岭渣滩,经过治理、修复、改造,蜕变成为蜂飞蝶舞、生机盎然的花海、绿地、林湖,别有一番风味。

  沿着新铺的沥青路转几个弯,来到一望无际的湖田林草石林区。站在观景亭前,左右群峰逶迤,苍苍莽莽。山坡断层处裸露的史前贝壳化石,演绎着矿山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传奇。驻足俯瞰,脚下是随坡起伏的石林。洁白的石头,匍匐在连绵的青草与新植不久的绿化树间,如波涛汹涌、万马奔腾,如羊群觅食、白云漂游。一条甬道,在石林中蜿蜒逶迤,甬道两边,生长旺盛的香樟、楠木、松柏和夹竹桃,在山坡上舒展身姿,在山风中留下倩影。草地上的美人蕉、格桑花、石湖中的莲花、水竹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抬头远望,锡矿山南矿全貌尽收眼底。昔日荒凉的山坡,已被鲜亮的七里香、红叶石楠所覆盖,青翠的树木下,野菊、幽兰、凤仙花迎风而开,芬芳四溢。曾经的乱石,被开发规整,伴以池塘曲水,如胖鱼浮头,犀牛出海。两面山坡,则卧牛遍地,白马冲锋;再远看,两边山脊,山青林秀,风轮曼转;再远望,便是锑都新城冷水江,高楼幢幢,街道隐隐,兰天清亮,白云悠悠。

  在山顶的凉亭,谭老师带领我们坐下来,一边乘凉歇息,一边畅谈锡矿山此行的种种见闻感受。在冷水江任职市委副书记时,谭老师几度到过锡矿山,还在冷水江的最高点白果岭电视转播台长住创作,完成了几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老人还记得当年的北矿试栽苹果,结出的果子又酸又涩,记得白果岭上夏日的清凉,冬日的冰凌厚雪。锡矿山是世界锑都,是革命老区,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湖南最早的工运中心,是湘中最早的中共支部创建地,也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一百二十多年的规模开采历史,这里汇聚了荣耀和辉煌,也埋藏着苦难与悲痛,凝结着矿山人辛勤奋斗的汗水,也记录着剥削者资本逐利、充满血腥的丑恶劣迹。它就是一部书,一部工人运动史,一部中国矿业史。谭老师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但这次来,像一个矿工,像一个游子,每到一地,都充满着喜悦感并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对故乡的钟爱,是对冷水江的由衷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里先后被列入国家采矿沉陷区治理项目、长江流域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投入数十亿资金,对矿业秩序进行了彻底的整治,对无序开采和冶炼进行了彻底的关停,对砷碱渣和尾矿尾砂和炉渣堆放进行了彻底的综合治理,对新老采空区进行了全面充填,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修复。这里荒山变湖田,乱石变胜景,花团锦簇,翠木森森,白云飞度,众鸟归巢,一改过去寸草不生,满目疮痍,三废四处、臭味难闻的荒凉景象,还了锡矿山一片碧水蓝天,还了矿区人民高质优越的生活环境。实属千秋功业!“金山银山,比不上绿水青山”他衷心祝愿锡矿山的明天会更好,太阳城冷水江的明天会更辉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