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1月25日> > 第12版 > 新闻内容
大家本色是矿工(四)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苏松华

  这天下午,谭谈老师在宾馆房间邀见了他在市委挂职时结交的市委办市政府办的几个老朋友。这些已都是机关退下多年的老同志。有原市委政研室的老主任,有市广播电视局的老局长等,加上一路陪伴的谭老师弟弟及新吾和我,围几而坐,吃着水果,回忆往事,畅谈人生况味。老友重见,格外亲切。问好之余,互道珍重。老主任们感慨时光荏苒,身体渐衰,对身体小恙,无不心存惴惴,耿耿于心。谭老师以自己的体验,宽慰自己的老朋友,说,机器运转了七八十年,总是有些毛病的。坦然面对,比什么都好。自己也有小伤小痛,但心中总是宽慰自己,该来的来,该去的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老人们为他的豁达所感染,点头称是,都夸谭老师的心态好,精神好,气色好,要向老领导学习,把一切看轻,看开,看淡,享受余生!几个老人侃侃而谈,一起回忆着当年的人事,每一个细节,都如在眼前。娓娓述说中,饱含着多年前在一起工作生活而结下的深厚情谊。在简单的晚餐上,谭老师以茶代酒,再三祝愿在坐的每一个朋友,以平常心态,过好今后的每一天!

  在冷水江的几天时间,谭老师绝少谈到写作,但在他心里,这里就是他的文学富矿!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写作。他走到哪,写到哪,就像最近出版的新书《奔跑的山村》一样,他一路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奔跑。农村,工厂,部队,机关,每一个岗位,都是他雄厚的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他笔下的鲜花,他用朴实、勤奋、坚韧、执着和睿智,书写着时代的最强音,给人以不尽的精神食粮,给人以美的享受。谭老师煤矿工人出身,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涟源的一个小山村来到金竹山煤矿工作,不久,离矿从军,在部队开始文学创作,起步甚高,先后在《战士报》、《解放军文艺》、《收获》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退伍复员,又回到煤矿工作,从事通讯宣传工作。煤矿工人的喜怒哀乐,深深刻入他的心灵。这一方水土,滋养着他的笔触。他贪婪地读书、写作,像煤矿工人在地层深处挖煤一样不息地挖掘着生活的乌金,并以灵动的笔,创作出海量的优秀作品,著作等身,并先后出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成为文学大家。其文学作品,健康质朴,厚重精美,与时代同步,主题鲜明。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成为这个时代的背影。他钟情于文学事业,身体力行,四处奔走。倡议并克服千难万难,筹建了著名的毛泽东文学院并延请江泽民同志题名,为后来该院成为培养和培训湖南以及全国中青年作家的摇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该院英才辈出,声名直追“鲁院”。之后在白马湖、东江湖、永州等地亲自主持筹建了多个爱心书屋和作家创作基地。晚年,在老家涟源,无偿捐献出自己的百年老宅,多方筹资,主持建成了集读书、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民活动中心,伴以漫长的诗碑,镌刻着全国名家诗文,书法,成为乡村文化风景,造福乡邻,泽被后人!

  谭老师对文学青年十分厚爱。对于地方的文学社团,十分关注。邀请题刊写名,从不推辞。地方文学讲座,有请必到,每每以自身创作的经历,侃侃而谈,激励每一个有兴趣的文学爱好者。他总是说,参天大树,都是幼苗长成。发现有灵性、有潜力的文学作者,极力推举宣传。青年作家结集出书,邀其作序题书,必认真阅读每一篇目,直言书写,不虚美,不隐恶,字里行间,良莠立分。发现作者中的不端行为,严肃批评,耐心教育,不留情面。几十年来,以大家的慧眼,奉行着言传身教的义举,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文学作家,且分文不取。正是这种善行义举,率先垂范,曾使湖南文学创作在全国各省市中屡以“文学湘军”著称,承继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湘文化传统。师从其所学者,遍及湖湘内外,无以胜数。

  以谭老师的作品,人品和成就,称之为大家、大作家、文学家,实在是当之无愧。但在他的眼中,所有的成就和荣耀,都是平常过往,总是坦然相对。几十年来,无论何时何地,生活随性豁达,待人平易近人,为人胸怀坦荡,写作充满时代感、正能量,始终给人以向上生长的力量!尤为让人钦佩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以一个普通工人作家的身份示人,始终像一个煤矿工人一样,在滚烫的生活中,在沉厚的地层深处,挖掘着文学的富矿!

  矿工本色,早已深深融入这位文学大家的骨子里!(完)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