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作家协会组织部分作家到娄星区双江乡新庄村采风,当我踏入这个村子时,觉得再没有一个村庄的名字有如此这般贴切美好!
这天天气格外朗润,多日不见的阳光冲破层层寒意,暖暖地照在我们身上,也照得新庄村特别明媚清新。
新庄是一个不简单的村庄,是一个有故事有底蕴的村庄,这里有红军虎将贺国中的故居。这是我第二次参观贺国中故居了。和第一次参观一样,那个设想又固执地萦绕在我脑际:如果,贺国中能够穿过革命的枪林弹雨走到今天,又会怎样?
贺国中,1904年出生于双江乡新庄村,1920年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工农革命军和红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因作战英勇,敢打敢拼,被誉为红军虎将。1929年,身为红五军第三纵队纵队长、红五军军委委员的贺国中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惨烈战斗中,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历史不能假设。贺国中与同为湖南人的滕代远,都是李聚奎的入党介绍人。新中国成立后,滕代远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聚奎更是开国上将。如果贺国中没有英年捐躯,凭着他那种勤奋好学、不怕牺牲、能征善战的精神,一定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红军虎将赋予了新庄村鲜明的底色,这底色是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爱国红”。随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及贺国中后人的共同努力下,贺国中故居的开发建设卓有成效,故居的周边场地正在不断提质改造中,贺国中光辉事迹整理、展示不断取得新成果,故居经常游人如织。贺国中故居已成为新庄村一张亮眼的名片。
在参观现场,我提议由市作协组织优秀作家撰写《贺国中传》。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贺国中25岁就牺牲了,要写好这样一本传记,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大实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个又一个贺国中、一代又一代贺国中用献血和生命换来的。身处和平年代、幸福时代,我们责无旁贷要做的,不就是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数革命先烈、无数英雄人物的事迹宣传好、精神传承好吗?
革命先辈贺国中赋予新庄村鲜红的底色,新庄村人也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赋予贺国中故事新的内涵。
我们参观的第二站是新庄村的葱蒜种植基地。作为一个从偏僻山村走进城市,对农村有着深刻了解、深厚感情的城里人,我能想象,新庄村的过去也一定是贫穷的、落后的。在国贫民弱的年代,有几个偏居一隅的山村敢说自己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有如人间仙境?
但是,今天的新庄村,彻底变了模样!且不说那油光发亮、穿村而过的公路;且不说那一栋又一栋高大美观的别墅;且不说那一辆又一辆停靠在村居旁的小车,单是那连片成垅上百亩大蒜、香葱种植基地,就让我们为之赞叹。
放眼望去,正在茁壮生长的葱们、蒜们,给大地铺上了一床硕大的绿毯,也仿佛把整个天空染得绿油油了。而一棵又一棵经过清洗、打理的葱蒜,让整个村庄都香气四溢。
在我们固有的认知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葱也好,蒜也罢,的确只是一种小小的配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在新庄村,一根小小的葱、一棵小小的蒜,已经成了带领村民富而又富的大引擎。村支书满是自豪地告诉我们,葱蒜基地每年出产4批,价格最好的时候批发价可以卖到五六块钱一斤,一年的产值高达两三百万元。过去,村里很多妇女都远去深圳、上海或者娄底城里打工,现在,她们不用再外出了,在家门口就有了赚钱机会。她们专门负责葱蒜的采摘、清洗,清洗后的葱蒜一斤一块钱工钱。手脚麻利的一天能洗一两百斤,仅这一项一天到手的工钱就有一两百。
听着村支书滔滔不绝的介绍,感佩之余,我不由得想到了前些年的精准扶贫以及当下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
农业,既是第一产业,更是富国强民最重要的根基,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大者”。正缘于此,让农业强、让农民富、让农村美,就成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成了他们终生为之努力、孜孜不倦追求的伟大事业。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薪火相传、接续奋斗,才有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才有了粮食产量的“二十连丰”,才有了一批批美丽乡村的蓬勃崛起,才有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扬眉吐气,才有了泱泱中华的灿烂辉煌!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里,有一句话是:红配绿,看不足。革命先辈的红、棵棵葱蒜的绿,顷刻间接通了新庄的过去与现在,更照见了咱们乡村的未来。
这样的新庄,真新!真好!(段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