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剑峰
不知不觉,父亲离开我们已有八个年头了。他生前种的桂花树苗,如今已长成了参天的桂花树。而我对父亲的思念,如桂花的香味一样月月芬芳。
有一首《父亲》的老歌,是我的最爱,歌是这样唱的: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我本没有音乐细胞,但对这首歌却情有独钟,对其歌词也能倒背如流、烂记于心,因为这首歌唱出了一位崇高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体现了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足以让人泪流满面。
1931年,父亲出生,他是家中长子。由于在旧社会和家贫的环境里,父亲在当时的杨家坊小学只读了两年书就辍学在家。
父亲少年时,常常忍饥挨饿。尽管爷爷常年在外贩卖布料,但所赚之钱基本被爷爷挥霍一空。父亲和他的四个弟弟妹妹,全靠三寸金莲的奶奶织布来维系一家人的营生。每到过年时,全家人只能拿萝卜当猪肉了。
1946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懂事的父亲瞒着奶奶跟着村里的大人们到资江河边当了一名纤夫。纤夫的形象可想而知,穿着草鞋,裸露肩膀,五个一伙,抱团谋生,一根又大又粗的绳子套在肩上,双脚使劲住前冲,身似一杆犁,脚似一颗钉,在一声声号子和滩歌中艰难前行。当时父亲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子劲,也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两年的纤夫生涯,使父亲稚嫩的肩膀变得厚实,让他早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解放后第三年,中央号召全国农民群众加入到低级社、高级社的机构中来,刚正不阿的父亲,先后挑起了低级社社长、高级社主任之职。
1954年腊月,父亲与母亲喜结连理,接连生育了我们8个子女。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家庭,其生活艰辛不难想象,既要谋生活,又要维护我们姐弟内部的团结,父亲不分昼夜地干活。父亲虽在子女面前摆出一副威严的面孔,但很少采取“武力”来遏制我们,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思想教育,这也为我们姐弟8人今后立足于社会起了好的引导。即使带队在双峰红旗三厂炼钢期间,父亲也总是对我们挂念有加。
儿时的我清晰记得,我们四兄弟之间有三个时常患病,弄得父母像一头骆驼,背上驼一个,怀里抱一个,焦急地奔走于家和横阳医院之间,途中还要翻过海拔1200米的石高岭大山,每次返家后,我们常常看见母亲在一盏孤灯下暗自掉泪,那是一行行如血的泪啊!而父亲,则是站在窗前,远远的望着窗外……
儿女众多,每餐的菜也是令父母头痛的事,特别在六、七十年代时,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家里经常青黄不接,父亲好不容易弄来几个菜,唯恐我们抢菜吃,就为我们姐弟平分,而父母吃的是一些残汤剩饭,那个年代,那时父母,现在回想,深刻脑海,泪水涟涟。
60年初期,全国又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老父亲带领群众肩扛锄头扁担,爬上海拔1800米的卧龙山,在那里安营扎寨,披星戴月地开荒种地栽茶树,仅两个月时间,开荒500亩,全都栽上了茶树,终于完成了父亲立下的“赶进度,抢时间,两个月内建茶场”的铮铮誓言。次年就产茶叶50担,以后每年逐渐增多。
彭家茶厂办得红火,办出了特色,当时在整个新化县境内引起了轰动,评价蛮高。而我的父亲也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个人”“劳动标兵”。地区、县、区等众多领导慕名而来,参观、考察,邻近村镇的干部、群众也接二连三前来学习取经。
彭家大队的办公室也是在父亲主持下修建而成,后不久就改为了学校,为彭家的教育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捐资修路、乐善好施也是父亲经常做的一件事。凡是村里的哪条小路要维修,哪座桥要修建,他总是带头捐款,慷慨解囊,并身体力行,谁家有困难,也伸出援助之手,据我母亲预算,父亲一生中的捐款累计10多万余元。
父亲的人品,深深地刻在我心里,始终无法忘却。1988年的一个夏天,我陪父亲在安化县马路口镇卖李子。当年的马路口镇,因有一家兵工厂而热闹非凡,父亲每年夏天和村里人都会去马路口做李子生意,来回一个星期,也能挣过300元左右。
记得有一天中午,炎热如火,太阳似乎落了地,热得令人喘不过气来。到了饭点后,我和父亲挑着没卖完的李子往旅店赶。父亲哼着不知名的小曲,走在我的前面,从摊点到旅店,需要20分钟,途中要经过兵工厂的一扇后墙。当我们满头大汗走至那扇后墙时,父亲却停步了,他发现地上有一个黑色小皮包,捡起翻开来一数,有2000元的现金。哇,两千元!我拿着这笔“巨款”,反复地数,因为只有数,好像才能过足瘾似的。我按捺不住兴奋之情,高兴地对父亲说:“我们发财了,赶紧回旅店吧!”我的话刚一出口,父亲却拉着脸对我说:“不义之财要不得,失主也心急的,我们到这里等他来吧。”
父亲做了决定,我无法“力挽狂澜”,只能在心里暗暗“讥讽”父亲:父亲呵,还有你这么傻的,世上恐怕没有第二个了!父亲好像察觉到了我的心思,很严肃地对我说:“傻人有傻福的!”老实的父亲,硬是冒着高温在太阳下足足等了两个小时,待心急如焚的失主赶来时,父亲被晒得通红的脸大汗淋漓。失主拿出300元感谢费给父亲,被父亲拒绝了。后来我回到家后,向村里的老人提及此事,老人们都说父亲有股傻气,可父亲却不已为然,一笑应之。
父亲的“傻气”,来自他的人品与善良。在食不裹腹的年代,能够不为金钱所惑,这已经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了。
2016年的丹桂飘香季节里,父亲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之路。父亲生前种的桂花树,枝繁叶茂的挺立在院子里。睹物思人,桂花的香味,犹如父亲的“傻气”,已渗透到了我身上的每个器官。这“傻气”,也是我们的家风,我会传承给后代,让他们做一个坚定的“傻子”,怀着善心善念,去努力工作,去回馈社会。
如今我驻足他乡,最常回忆的是故乡,最常思念的是父亲。每一回想,泪水盈眶。伏案作书,八年来,恍如隔世。言为心声,诉诸笔端,形成立体,望明月清风能读懂我心,与我同感同受,将我对父亲的思念直达九霄。
永远思念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