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荣
△前排中为潘洪铭
岳高岭上夜黑如墨。离岳高岭不远的船山村,一间简陋的土坯房屋角下,时不时地传来几声蟋蟀的鸣唱,奏响了黎明前的交响曲。
土坯房前闪出一个黑影,脚步轻轻,行动敏巧迅速,急匆匆向深山密林飘去。
正当黑影躺在草地,他刚刚离开的方向,火把照得如同白昼,人声鼎沸,“叭、叭”响起对天鸣放的几声枪响。
这位从国民党追捕下死里逃生的人,就是中共锡矿山地下党员潘洪铭。
潘洪铭,1924年9月出生在冷水江市锡矿山长龙界。1932年至1937年在锡矿山小学完成学业后,就读于新化县上梅中学,1939年在锡矿山唐鼎新商店当学徒。1946年在锡矿山工程处当机电课技术工人。
那么,潘洪铭究竟是怎样由一名普通的工人走上革命道路的呢?
告别黑夜 加入党组织
地下党负责人颜述之,解放后这样回忆道:我是编辑,潘洪铭是油印工,接触机会甚多。我很关心他,帮助他,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我们成了知心朋友。在慎重观察之后,我开始向他进行革命宣传,并暗示自己的真正身份。这个年轻人,曾对黑暗现实流露过不满情绪,但是怎么办就不清楚了。他日夜盼望共产党来,现在共产党果然来了……
1948年11月中旬,一天晚饭后,颜述之约潘洪铭去王家垅山上散步。
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潘洪铭从小在锡矿山长大,自己早已习惯这样的天气,只是担心眼前这位湖南大学的高材生,能否适应矿山初冬的风。
潘洪铭走了不一会儿,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在眼镜片上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儿,潘洪铭不得不紧握着颜述之有力的大手,眼前仿佛不再迷茫,瞬间心里亮堂堂:坚定信念紧跟共产党走。
走到王家垅山上的一个废弃的矿洞里,潘洪铭注意到颜述之那冻得通红的右手,从长筒布袜里抽出一本黄色牛皮纸封面的小册子,说:“老潘,给你这本书学习,要绝对保守秘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不然,会杀头的。”他要潘洪铭赶快藏进袜子里面,等回家再看。
潘洪铭等夜深人静时候,打开小册子,醒目的标题“中国往何处去?”翻开封面,第一页是《新民主主义论》。潘洪铭不知不觉看到快天亮,推开窗户,深深呼吸,伸开双手拥抱黎明。
颜述之经过严密慎重地考察了解后,于1948年12月初,在王家垅矿洞,发展潘洪铭为地下党员。
从此,二十四岁的潘洪铭就将整个生命交给了党,开始了新的战斗。
迎接曙光 建立印刷所
根据党总支会议精神和宣传工作的迫切需要,潘洪铭负责建立秘密地下印刷所,地点设在长龙界潘洪铭家。
1949年4月初,潘洪铭找到木工余师傅说:“我们工程处要搞个理发室,请做一个理发箱子。”潘洪铭一边说一边拿出按油印机大小尺寸绘的草图,余师傅说:“理发箱子做这么大,行动不蛮方便,要小一点。”
潘洪铭笑着说:“余师傅,大点没关系,我们处人多,要放几套理发工具,不要搬动的。不过,请您在两天内赶制出来,不能误事。”余师傅欣然应允。
油印机的箱子解决了,潘洪铭还设法做了一个纱框,在布店里买了几尺稀黄绢布蒙着。
潘洪铭跟油印工孙道、谢盛恭商量,从工程处的油印间“拿”来了油印辊子、钢板、铁笔、米度尺、复写纸,为印刷做好了充分准备。
潘洪铭等几位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赶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等等以及各种革命传单、革命歌曲,中国共产党章程、入党志愿书、工厂矿山商店财产调查登记表……
1950年,秘密地下印刷所这台“土油印机”,光荣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由湖南省历史博物馆收藏。
护矿迎解 组织纠察队
矿霸们借口战争时期锑品出口困难,资金周转不灵,打算关闭炼厂,停工后不仅炼锑厂职工失业无法生活,而且供给炼厂砂矿的多家采矿公司的矿工也会失业。圈匪头头利用这点,正加紧勾结龙山土匪招兵买马,引诱欺骗失业工人,提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企图把失业工人拉上龙山为匪。
同时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和伪湖南省政府曾多次密电工程处,妄图强行运走近千吨锑和一千瓦的美制发电机组,并且锡矿山的本地反动势力,垂涎工程处的资财和矿警队的枪支,随时准备伺机抢劫。
潘洪铭将上述情况向颜述之做了汇报,颜述之当机立断指示:这是敌人妄图破坏锡矿山的恶毒阴谋,我们要认真对待,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你要迅速与各党支部和党小组秘密商量,研究对策,采取有力措施,开展保厂护矿工作。
潘洪铭迅速传达到各党支部和党小组,发动职工群众组织“工人纠察队”,日夜站岗放哨,防止坏人进行破坏,保证矿井、厂房、机器设备的绝对安全;大力揭露矿霸组织“复工会”阴谋,提出“保家护厂”的口号。
潘洪铭组织工人纠察队向特务头子杨定轩、杨执端,矿霸段楚贤再写“严重警告信”,命令他们悬崖勒马,停止一切破坏活动,如执迷不悟,继续为非作歹,将严惩不贷。
中共锡矿山地下党领导纠察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近千吨锑和一千瓦的美制发电机组,完整地保住了。地下党控制的矿警队,在护矿迎解中起到重要作用,工程处的资财解放后胜利转交给人民。
迎来曙光 支前筹军粮
1949年9月,岳高岭下陶塘街,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没有暴露身份的同志,正通宵达旦悄无声息地开着会。会议决定潘洪铭负责供应解放军160师全体指战员军粮工作。潘洪铭带领李志勇、潘洪逊以及一排矿警至晏家铺、砚冲、温塘、鸡叫岩、坪溪、坪烟一带筹集运输军粮、稻草,千方百计保障军需供给。
潘洪铭每到一处责成当地保、甲长预借应交田赋,或者从田赋管理处存粮仓库暂借,由潘洪铭打收条,解放后凭收条向县田赋管理处结账。
当时收到的是稻谷,没有碾米机,完全靠人工用土磐子加工,潘洪铭发动群众日夜不停地将稻谷碾成米。
潘洪铭发现运输是一个大问题,没有公路全靠肩挑,要及时送至解放军后勤部。潘洪铭在漆黑的夜晚,选择了随挑运大军前行。在长长的队伍里,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他的心灵充满了执着的追求。
潘洪铭动员进步男女青年参军,共有80多人参军和参加军政干校学习。还积极发动全镇工人、居民、农民、职工家属献物、献钱,赶制军鞋慰问子弟兵。总计赶制军鞋三千多双,献出毛巾两千多条,捐出银洋五千多块。
当时的新化县临时政府伍光宗县长,任命杨平为安集镇长,潘洪铭、邹莘耕为副镇长,并由潘洪铭负责接管安集镇公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160师政治部留下一面特大的红缎锦旗,奖给中共锡矿山地下党和全镇人民支前模范,迎解先锋。
解放后,潘洪铭担任新化县安集镇副镇长,新化县二区人民政府秘书,新化县土改委员会秘书。1951年调新邵县工作,任新邵县纪检会秘书、县政府办公室主任。1965年回锡矿山矿务局工作,1993年离休,2008年10月与世长辞,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