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主持 李爱文
七言律诗,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字,共56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格式:
(一)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二)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三)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四)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作品赏析】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这首七律作于一九三五年十月,也就是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诗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首联点出中心思想。“不怕”为诗眼,坚定地刻画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再用“只等闲”加强说明“远征难”这一段非凡的艰苦历程,这一联如高山滚石,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和颈联是为了承接首联的万水和千山,举例说明了红军战胜万水千山的决心和过程。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写山,“五岭”“乌蒙”都是山之天险,亦是红军长征过程中最为艰苦困难之地;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的是红军对水的征服,常言道:欺山莫欺水,可见长征时期,前有莽莽江河,后有蒋介石的追兵,红军渡河设备匮乏,在这样困境中,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是何其困难,期间“冷暖”唯有红军知晓。尾联力合“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回应首联,由开头的“不怕”到结尾的“更喜”,进一步强化了主题,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全诗一气呵成,情景交融,对仗工稳,大开大合,用词大气不失秀美。采用客观与主观的情和境相互铺成,长征中艰苦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红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是主观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精神是胜利的指路灯。(注:闲和颜借用邻韵,但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