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有德
在湘中娄底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吃在新化,玩在冷江,路过涟源,直奔娄底。”娄底属地级市,辖娄星区、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和新化县。涟源是小城却也是老城,人文底蕴深厚:抗战时期的“小南京”,钱钟书《围城》的诞生地,被称为“《围城》之城”,饮食文化却是欠缺。新化的“吃”——“十荤”“十素”久负盛名,冷江的“玩”有名的也就一个波月洞,涟源其实也有“吃”的——比如老牌名菜“株梅土鸡”、烤鸭、蒸菜,也有“玩”的——比如4A级景区湄江、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火不起来。
久居涟源,免不了朋友聚会,酒局总是有的。一有聚会,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唯独地点难定:涟源哪家饮食店味道最好?哪家都差不多!吃香的,喝辣的,好像哪家的都香、都辣,又都香不出门堂,辣不出门堂,难分伯仲,半斤八两……
直到吃上“向氏血鸭”,胃口大开。
“向氏血鸭”非本土特色菜,从邻市邵阳引进来的,据说来头不小,牌子很响。“大脍堂”老板姓李,老家涟源,在外打拼多年,如今回乡创业,投资百多万在自家地盘开起了这家店,就是冲着“向氏血鸭”来的:深入原产地考察,考察之后加盟,加盟之后开的连锁店。
“大脍堂”门前的招牌设计古色古香,当年“人民公社”风格,眼下流行的古典路线。上楼坐定,开始点菜,首选招牌菜——“向氏血鸭”,再点荤菜汤菜素菜,如鲁达兄弟上潘家酒楼,“只顾将来摆一桌子”。上菜之前闲聊,兴致全在“向氏血鸭”,听服务员兴致勃勃着力推介:创始人、邵阳厨界大佬向东兵的“向氏血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发展乡村经济;“向氏血鸭”曾荣获邵阳市电商助力、振兴乡村、直播大赛冠军,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农产品,年销售量10万+只;向东兵曾经是央视国货好物栏目组特邀嘉宾,现场推介“向氏血鸭”……意犹未尽,“向氏血鸭”上桌,盛菜的不是碗不是盆而是锅——黑色铁锅,大半锅鸭肉,摆在桌子中央,宛如镇堂之宝;独特的香气扑鼻而来,沉香一般浓郁、厚重;色泽并不新鲜,倒是黑咕隆咚,不像是爆炒的,倒像是烧制的,却又另有看头,带着几分神秘。倒满酒,一声喊,先尝为快——焦脆,香辣,成块成块,鸭胗炒出了爆炒腰花的模样,入口也香也辣也滑也脆!平常吃鸭,土鸭多是碎碎鸭,吃起来似乎尽是骨头不见肉;洋鸭多是啤酒鸭,吃起来似乎尽是肉不香辣;而这“向氏血鸭”,多肉,多汁,土里土气,原汁原味。一位走南闯北的“吃货”朋友品咂后感慨:血鸭各有千秋,这“向氏血鸭”,地道的家乡菜,能吃出家的味道……菜一道接一道上,酒一杯接一杯喝;“向氏血鸭”之外,荤菜素菜都是家常菜,家常味,不油腻;吃血鸭开始,吃血鸭收尾,肠胃里,血鸭的味道一统江湖……
酒足饭饱,好奇心起,都想看看“向氏血鸭”究竟如何做法。两位厨艺不俗的“家庭煮男”更是心痒,乘着酒兴,随服务员去厨房实地“取经”,高薪聘请的大厨姓刘,微笑着当面演示:本地土鸭现杀,剁成小块,放碗里备用;备齐大蒜、生姜、干辣椒、八角、桂皮等香料;鸭肉过水,先开水烫,后冷水凉;倒油,下锅,炒干鸭肉水分,放香料,炒香加老抽上色,加盐调味;鸭肉略显焦黄加水,大火煮5分钟,中小火焖大约40分钟;鸭肉熟透,加切成段的青红辣椒和味精,炒至青红辣椒段生,加入鸭血,汤汁浓稠后出锅,上桌,就是刚才吃的“向氏血鸭”。两位“家庭煮男”看得心花怒放,差点手痒,现学现卖了……
“向氏血鸭”入驻“大脍堂”,涟源饮食行业又添新坐标,饮食文化也得以注入“新血”。“株梅土鸡”成名已久,“如今已觉不新鲜”。“向氏血鸭”虽是“他山之食”,已在此落地生根。那首顺口溜也得改写了,“路过涟源”成为过去式,“路过”时不妨“下车”,尝一尝最新美食——“向氏血鸭”,去湄江、龙山逛逛,应该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