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魁
△1996年夏天,作者(右一)一家在冷水江市金竹山资江大桥旁留影
今天早晨在书房里偶然翻出一本上世纪90年代末的“湖南省冷水江市交通局”稿纸,心中顿生怀旧之情!
我是1995年至2005年在冷水江市交通局工作,在那里整整工作了十年。这十年,也是我27岁至37岁这段精力最充沛的生命时光,是我人生中最黄金的十年!我将这宝贵的十年时光贡献给了冷水江市的交通事业。
对冷水江市交通局,我是有很深感情的!离开那里虽然已19年了,但我经常梦到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场景。我时不时想那里的老同事老领导老朋友,想那些岁月里我奔走在崇山峻岭中的那些国道省道和乡村公路上的点点滴滴,或是检查交通路况,或是随领导调研考察,或是以纪检监察干部的身份督查工程进度与质量等等。
记得有一年,时任省交通厅厅长李安要来冷水江考察,当时,我在冷水江市交通局办公室工作,时任局长杨宗琦带我去航运公司了解情况,以便写出更有现场感更有实情的汇报材料。杨局长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为人很实在,工作很务实,他的想法是要汇报基层的实际困难,争取省厅多拨点款支持帮助基层特困企业渡过难关。他于是带我走访了航运公司的老特困户。在走访过程中,杨局长生动形象地给我讲了这个特困户老大娘“三次嫁丈夫”的人生故事:为了生存,这位死了第一任丈夫且无儿无女的航运公司职工家属,不得已靠嫁人来改变生活现状。她第一任丈夫即原配是航运公司的职工,已经病故。第二嫁嫁给锑矿山矿务局的一个退休职工。这第二任丈夫家庭条件比较好,但身体很差,她嫁过来悉心照顾丈夫,在这里生活过得还不错。但好景不长,第二任丈夫的子女嫌弃她,认为她嫁过来是图遗产的,不久就把她赶走了。第三次她嫁给了一个企业退休的酒鬼,喝了酒三天两天打她,把她打回了航运公司再也不想嫁人了。我们去走访她时,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住在航运公司一间破职工宿舍里,家里最值钱的就是她看得比她的生命还重要的那口棺材。老大娘含着泪对我们说:“一嫁一碗水,二嫁两钵油,三嫁三挨打,从此再不嫁,心死已无求。”听了这故事,访了这老人,听了这歌谣,我的心灵受到震撼,对杨局长的汇报意图也更加了解。于是我把这歌谣、把这故事写进了汇报材料,用这个鲜活的事例反映航运公司的困难,为公司积极争取省厅拨款。后来李安厅长听了这个故事,果然被感动,听说还真的为航运公司拨了款。
那时,我还经常与时任冷水江市交通局副局长、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李姣莲一起,从冷水江城里出发,经毛易梓龙到渣渡,或经金竹山岩口铎山到渣渡,再过十八茅弯经北矿南矿到中连返回冷水江城里,绕冷水江一大圈,检查冷水江境内新修乡村公路的质量,一路奔波,风雨无阻,天寒地冻或狂风暴雨的时候,山路崎岖,路面打滑,有时还有山体滑坡,不仅辛苦劳累,而且时有危险,但我们始终坚守岗位,履职尽责。
那些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春运期间,我还常与安全股的同志深入到资江、周头水库等水域的港口码头检查水上交通安全,去慰问渡船上的老渡工。我记得有几年,冷水江市交通局在每年春运开始的某一天,组织全市的渡工开一个春运安全动员会议,局长亲自参加,亲自慰问,会后请渡工在酒店吃一顿丰盛的饭,局长亲自敬那些老渡工的酒,并派车送渡工们回家。我每年都参加了这一活动,还写过一首题为《渡工的节日》的诗,在《工人日报》和《中国交通报》上发表。
那十年,我业余时间还为交通领域的人和事写诗写散文,出版了三本诗文集。我在一九九六年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后来又加入了中国诗歌学会。一九九六年,冷水江和新化遭遇特大洪水,我写了一组抗洪抢险的诗,发表《中国公路报》上。后来我将这组诗写信寄给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王茂林书记还为我回了信,题了辞。局长把信交给我,我看了回信与题辞,真不敢相信!王茂林书记没有架子,给我的印象还是很好的!
那些年,我另外还写了一首题为《写给自己及同龄人》的长诗,有一百多行,发表在《工人日报》上。后来工人日报社文艺部主任、副刊主编王恩宇老师写了一封信给我,说我这首诗产生了好的影响,鼓励我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随信还转了一位北方女读者的读者来信给我。我读那封读者来信,很受感动!那位读者说,我的这首《写给自己及同龄人》的诗,救了她一家四条人命,所以她特写此信感谢我!她说,她与她老公生了两个小孩,过去感情一直很好,两人一起打拼,老公的事业越做越大,钱越来越多,心也花了,后来与一个年轻女子好上了。她想不通,一直想杀了她老公及两个孩子然后自杀。直到她读了我这首诗,才突然想通了,放弃了杀人并自杀的念头。这封读者来信我一直珍藏在家里。我希望我的这位读者从那时起真正摆脱痛苦,获得幸福!
那十年,我还开始了我的梅山水师、梅山谱牒、连溪李氏源流等梅山文化及地方文史研究,加入了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省梅研会,并成为梅研会的副秘书长,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梅山水师、梅山谱牒等田野调查报告及相关论文的撰写,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
那十年,我开启了我的收藏事业,并基本奠定了我的梅山谱牒等地方文物文献资料收藏基础。
那十年,也是我孝顺父母最恭敬、陪伴妻儿最用心的十年,但也是在这十年里,即一九九八年春节刚过几天,我敬爱的父亲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让我想到这一年,心至今还很痛,父亲辛苦一辈子,没有享到什么福,这是我永生的遗憾!那时,我们的家庭条件太差了,经济上很拮据,没有让多病重病的父亲吃好喝好得到最好的治疗,这是我无可奈何的痛心事!
总之,这段岁月,唤醒了我已逝的青春,唤醒了我淡忘了的许多记忆!
真希望有一天,能与当年的老同事老领导老朋友们,喝茶述旧,共同怀念我们过往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