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7月11日> > 第15版 > 新闻内容
古津小镇水洞底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洞底的夏(胡杰辉/摄)

 

  □ 王建华

  记得第一次听说水洞底这个地名,我感到有点好奇,便打听地名的由来。后了解到,原来水洞底镇是因为山界冲的两股泉水汇入孙水河处,河中有潭,水清见底,故称水洞底。

  水洞底镇有古津小镇之称,是娄底的后花园。孙水河从水洞底穿镇而过,两岸杨柳清清,风光旖旎。它发源于龙山,由白马水库出水,流经撑田、天堂、腾跃、慕隆、红土、西溪、托山、羊角至水洞底。

  我多次来过水洞底,但真正认识水洞底,是随一采风团人员来到这里。

  我们首先来到水洞底镇文建村。文建村原是省级贫困村,短短几年就脱贫攻坚,走上乡村振兴的行列。近几年来,他们主要发展乡村旅游、生猪养殖、水稻种植、经果林种植、油茶种植等产业,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已过10万元,这些收益于集体经济发展,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自立自强。同时他们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振兴事业,建美丽屋场6个,推动村民文明自治,卓有成效,振兴事业出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孙水河畔的水洞底镇,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参观的康茀堂,就是一处保存下来的乡村古民居地,也是文建村建立的第一批美丽屋场。

  据相关记载,康茀堂建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周家湾金盆周氏第十五世。杨珲公(春园)之子朝廷公(正堂)率福泰、福鼎、福随、福有四子历时数年建成,并由金盆老屋迁人新居,距今已有150多年。

  该处建筑属清中晚期典型江南园林民居,占地约7.5亩,屋场座南朝北,荆山而构,呈靠椅型,计三进六厅五天井,东西花园及杂屋,正厅高约三丈,两翼正房两层,每层40间。

  房屋依山傍水,整体结构紧凑,大方平正、朴实,庭院后山丘环拥,古树郁郁葱葱,前有水塘明鉴,稍远则有溴水汇人西侧孙水河。

  康茀堂所居四房,四子各居一方,至新中国成立,各房人丁增加,事业迁徙,所占祖屋亦有易手,但四大房格局未发生变化,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厅堂曾辟为小学堂,外姓人也曾短期借居过。

  槽门顶上有一小残楼,书有“光风霁月”,至今仍可识。

  高大宏伟的正厅,原来神龛以花格门隅出阁楼供满祖宗牌位,神宽之上悬挂一巨大漆镶金匾、从右向左书“康第孔厚”,康茀堂亦由此而来。同时,由于长期疏于维护,这座民居尽显衰颓之势,脏乱差之形象令人不忍目睹。

  古朴的房屋,显示出历史的沧桑,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2019年,在当地建设美丽家园中,康茀堂古宅获得重生,旧貌展新颜,康家子孙奔走相告,纷纷投入清扫、整理、修葺、保护的行动中,康茀堂得以重新服务于乡亲,见证文建村新的繁荣!

  水洞底镇人文历史底韵丰厚。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刘家祠堂和天堂槽门。天堂槽门位于孙水河畔的天堂村,这里还出了一位历史名人,他就是清朝光绪的文魁李希圣,文魁牌匾历经沧桑,至今保存完好在李家祠堂。天堂槽门顶呈圆形状,青砖墙面上一个巨大的繁体“义”字,显得古色古香。据悉该槽门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嘉庆年间整修,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伫立孙水河畔,凉风习习,蓝天白云,碧水悠悠,令人心旷神怡。近几年来,水洞底镇把村净、树绿、天蓝、水清作为目标,着重抓好垃圾处理,河道整治和村道绿化等工作,并逐见成效。当地人介绍,这里是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赛之地,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赏,天堂村的龙舟队还得过省市龙舟赛冠军,曾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龙舟赛,荣获过全国名次。

  虽然是走马观花,但通过实地参观水洞底,让我们看到了乡镇干部在振兴乡村的路上,带领村民克服各种困难,进行基层治理,改变环境,创建美丽屋场取得的成绩,切实感到振兴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领略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新面貌。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