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荣
△本文作者曹荣(中)在给冷水江市二小的小学生讲述红军长征在锡矿山的故事
我沿着父辈的足迹,走入矿山老巷。
那些往昔的时光,微风拂过深巷,岁月给铁轨留下斑驳锈迹;那些尘封的故事,亲吻石壁,矿车碾碎月光仍然闪烁,洒满一地回忆,如梦如幻。
井架上摩天轮飞转,唱着悠扬的歌,唤起我的思绪。
1980年,我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考入湖南有色冶金技工学校,成为锻工四班的一员。在学业上我刻苦钻研基础理论。毕业前的实习入厂,在锡矿山矿务局北炼厂锻工车间,我又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让我度过了充实且难忘的日子。
我坚忍不拔的意志与火热的青春交织碰撞。青春与激情让我的内心如同炉火中的锻件,被冷水或油淬炼,发出滋滋的声响,却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然而,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同车间的师傅们,他们那朴素厚道的品质总是感染着我,温暖的目光始终伴随着我。
1982年,我踏上了冶炼炉工的岗位,这是个外人看来炽热无比的岗位。我站在二点四平方鼓风冶炼炉前,无论酷暑还是寒冬,都能感受到那份艰辛。
我将厂视为自己的家,我的自豪与荣耀都源自厂的繁荣。工友们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爱。
每当炉门打开,我面对高温铲煤添火、撬渣翻动,挥汗如雨按时放锑。
我将这份工作的繁重与艰辛视为青春的磨砺。我将内心的骄傲与对锑工业冶炼的热爱,倾注在每月两期的炉房墙报《炉与火》,让文字见证我的成长与奋斗。
在这火红的岁月里,我的文学梦想悄然萌芽。
那凝固的精锑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如同月光洒在白雪上的记忆。我多么骄傲和自豪,锑曾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而我所在的锡矿山是世界锑标准的制定者,更是世界锑系列产品重要生产和研发基地。
2016年,我内退,便踏上了寻觅陶塘的采访之路。我怀揣寻陶塘风雨、觅红色基因、问矿山故事、颂百年老矿傲骨精神的梦想。自此,我数年间踏遍了锡矿山的山山水水,先后走访八十岁以上的老矿工、老党员、老革命百余人。对枯竭型矿山的覆绿攻坚战,同时百年老矿再次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我积极展开跟踪采访与宣传,为世界锑都锡矿山红色旅游的拉动、实现新的转型与产业革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爱锑都的绿色,锑都原本与其他地方的绿无异,但近年来却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曾经的滥采乱挖、炉渣裸露、山体岩石寸草不生,已被近年的覆绿工程所改变,锑都的绿色变得柔软而有光泽。
选择一个晴朗的傍晚,在南部矿区,站在高高的山岗上远眺,你会看到,天使般的白云在绿意盎然的地毯上缓缓移动。惊叹锑都的绿色,如同一块温润的碧玉,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无与伦比的美。山坡上充填系统钢筋水泥双子塔,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绿色,二直井钢铁井架在绿色中若隐若现。
我每次经过南矿二直井钢铁井架,都会想起年轻的父亲,弓着背推着装满矿石的矿车,缓缓滑行,汗水洒满一路。他的足迹就在这钢轨与枕木上延伸,那是一幅剪影画,犹如一张拉满弦的弓。
我踏着父辈的足迹,延续着父辈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