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0月17日> > 第15版 > 新闻内容
以校为家 岁月温情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冰彬

 

  △2008年,作者(前排左三)与即将毕业的几位学生在涟源市古塘乡丁家小学合影留念

  “光阴常无踪,词穷不敢道荏苒。”2005年,我大学毕业,跟随男友回到了他的故乡涟源。那时他已是涟源市古塘乡丁家小学的一名教师。

  十九年过去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情景。我们从涟源城区出发,搭乘上迟缓破旧的班车,一路向着山顶爬行。山路狭窄弯曲,一直盘旋向上似乎没有尽头,路的一旁挨近大山,另一边是深涧,令人望而生畏。一路上也不见行人,只是零零星星座落着几幢没有粉刷的红砖房子。

  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丁家小学。跨进黑铁校门,我便见到了学校的全貌:校园大约占地3000多平方米,四周筑着红砖围墙,正前方是一个小操坪,操坪的两侧各有一个花坛,再往前看去就是一座三层的教学楼,一头是教室一头是住房。男友带我去拜见校长。校长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他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问我:“女孩子,现在没有编制,你只能做代课老师,要教四年级的语文和整个学校的英语,每个月的工资是六百元,你愿意吗?”我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

  很快就开学了,我终于明白了老校长问话的含义。每天我都有五六节课,课间往返于三四五六年级的教室,虽然每个班只有三四十个学生,可是我没有教学经验,只会扯着嗓子吼。很快我就患上了咽喉炎,时常咳嗽,一咳就要喝中药。那时我想,当一个老师可真难!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2006年我和男友接了一个三年级的班,我教语文做班主任,他教数学。2007年我与男友结婚,成为了这所山区学校的夫妻档老师。2008年我通过教育局招考,正式成为丁家小学的在职在编教师。这时我带的第一班学生临近毕业了,这个班只有31个孩子,他们都是留守儿童,都来自贫寒的家庭。我教他们四年,见过面的家长扳着五根指头都能数得过来,但孩子们很可爱很懂事。

  有人说,在偏远农村教书最磨人的是寂寞,可是在古塘教过书的人都明白,真正可怕的是寒冷!十月中旬就已进入冬季,你得穿上厚厚的外套甚至棉衣,如果哪天屋外有风,那就必须烤火,真正的冬季一到,整个世界就是一片冰天雪地!学校有时候会接到突发的放假通知,因为山路崎岖陡峭,孩子们踏冰来校十分危险。

  就是这样的寒冬,在我的记忆里却是温暖的,那里悬挂着一道彩虹。2008年全国遭遇冰灾,学校提前放了寒假,可是班车停运,我和丈夫无法返回老家,就坐在炉火边轮流讲故事。突然,窗口探出了几个小脑袋。原来是我们班的几个女孩子,她们撒着娇说:“老师,等会我们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和您说哦,您只需要等十几分钟,好吗?”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我们班的两个小班长走进了我的房间,她们用红布蒙上了我的眼睛,左右搀扶着我走了出去。她们一直在我耳边小声叮咛:“老师,小心,抬起脚。”“老师,我们要给您一个惊喜。”“一、二、三,各小组预备!老师,快扯下眼罩!”小班长松开搀扶我的手,激动地喊。我狐疑地扯下蒙在眼前的红布,刹那间,我呆住了!这是我们的教室,房顶和墙壁四周挂满了彩带和气球,窗帘被放了下来,没有开灯,课桌被围成了三个圆圈,每一张桌子上都点着一支蜡烛,十几个孩子站成“心”的形状,“心”形正中摆着一盒生日蛋糕!孩子们齐声高唱“happy birthday to you”!时间仿佛定格在这一刻,我的眼泪都要下来了。孩子们,谢谢你们,你们给了我一个永生难忘的生日,让我觉得在这所学校经历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让我在很多年后回忆起古塘的寒冬都觉得温暖!

  “浩荡东风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2010年,老校长光荣退休了,丈夫接替了他的工作,从此,他便忙了起来。在这个校园里,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还是采购员,还是勤杂工。他带领着大家整理荒废的仪器室,把一个个蒙尘万丈的模型和仪器从角落里掏出来,贴上标签分门别类地摆好;他带领全校师生绿化校园,他开着五菱面包车从城区拖来树苗,女老师拔草,男老师挖坑,学生帮着浇水,硬生生地把杂草丛生的荒地整成了一片小树林;周末,他拿着大铁剪给灌木剪枝,拿着铁锤和铁钉修补教室破烂的玻璃窗;他担心冬季结冰学生去厕所的路上滑倒,就自己画了设计图,请工人在教室和厕所之间搭起了一座风雨棚。我问他:“我们一生都会在这儿吗?你那么努力,为了什么呢?”他只是笑笑说:“别想那么多,看不过去的就随手整整。”

  党的二十大以后,祖国日新月异,各种政策一波一波地袭来,乡村小学亦不能例外。我们改造食堂,扩建教学楼,兴修水塔,重整校门,粉刷文化长廊,安装多媒体教室。自此,这所农村小学也有了浓郁的现代化气息。至今,我仍能回想起那些加班的夜晚,我和几个女老师就坐在电脑前修改整理资料,丈夫有时伏在办公桌上写写改改,有时他会去领导家汇报工作,或者去乡绅家里商谈请求资助,这一桩桩一件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那时我们忙得兴致盎然,看着学校一天天向着梦想的样子变化,快乐之情无以言表!

  2015年我调入娄底市第七小学,一年之后,丈夫也调入了涟源市蓝溪学校,我们都离开了古塘,离开了丁家小学。可是,2005至2015,青春最美的十年,我们在那里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那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看着校园里的雪松从一米左右长到参天耸立,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懵懂孩童变成青葱少年,看着学校的仪器室、小树林、风雨棚、文化长廊、多媒体教室一个个从无到有。翻开相册,一切恍如昨日,今后无论再过多少个十年,我都会记得有那样一所学校,记得那个寒冬里的生日,记得在山区从教的那些岁月!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