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谭谈(右一)在谢冰莹故居考察时,听取有关人员对谢冰莹的研究及其故居保护情况汇报
我认为我跟冷水江很有缘分,我在冷水江先后工作过三段时间。63年前的1961年3月,我被调到金竹山煤矿工作,当年7月即从冷水江参军入伍。7年后,也就是1968年又从部队复员退伍回到金竹山煤矿。1985年的4月份,省委安排我到冷水江来挂职深入生活,兼任这里的市委副书记。在挂职市委副书记时,多次到过谢冰莹的故居。因为这个故居就在我们金竹山煤矿托山矿井的旁边。
文化名人的故居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比如说现在周立波的故居非常火,很多人到那里去参观。周立波故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与新农村的建设结合起来搞得很好。
文艺作品,同样也是可以转变为生产力的。成功的例子就有两个。
一个是《芙蓉镇》。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芙蓉镇》,作者古华是郴州嘉禾的。他写这个作品也是在郴州莽山林场招待所一间木头房子里写的。当时我去看过。但是后来,郴州没有抓住机遇,被湘西抓住了。当年拍摄电影《芙蓉镇》留下的所有场景地,都被聪明的王村人保留下来,巧妙地用它来招揽游客,推进旅游开发。挂着刘晓庆米豆腐店牌牌和刘晓庆、姜文剧照的米豆腐店前,不少好奇的游客不断前来光顾……后来他们干脆把电影拍摄地王村改名为芙蓉镇。前两年我去看芙蓉镇的时候,这个芙蓉镇光民宿的床位就有8000多张,床位几乎天天爆满。一个小镇一年的旅游收入就有三个亿!
另一个例子,是《乌龙山剿匪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乌龙山,至少湘西没有一个乌龙山。但是后来湘西看到这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出笼以后,竟然热播20年不衰!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一些观众,四处打问:乌龙山在哪里呀?电视剧拍摄地之一的龙山县的领导者,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机遇,顺势而为,将县内的皮渡河大峡谷,改名为乌龙山大峡谷,将峡谷内的火岩村,更名为乌龙山村。他们还聘请《乌龙山剿匪记》的作者水运宪当名誉村长。那个村现在整个山谷,都是播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里的插曲“也有老母亲,也有心上人”。这样,大大推进了当地的旅游开发,带活了一方经济。
早几天我到永州的江华县。江华是我们一个作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的作者叶蔚林下放过的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叶蔚林在省歌舞团创作室工作,就创作了《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等一批唱红华夏大地的歌曲。1970年,省歌舞团的演职人员,全部下放到江华瑶乡锻炼。这其中,就有叶蔚林。下放在这里5年,与瑶族同胞朝夕相处。这段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叶蔚林的“生活仓库”,使他回来以后创作了很多的作品。除了中篇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后来拍成了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还有短篇小说《蓝蓝的木兰溪》、散文《过山谣》等多篇优秀作品。现在江华人,说叶蔚林是他们瑶族叙写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因为在叶蔚林之前没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写过他们瑶族的作品。
所以他们就要创造“四个一”:给叶蔚林塑一个铜像,已经搞好了;给叶蔚林出一套全集,也已经搞好了,出全集的时候,请我写的序言;然后,要建一个叶蔚林的文学馆;还要以叶蔚林的名字命名一条街道。
这一次到江华去,就是参与他们这些事情的谋划。他们正在实施一个“两河三岸”的项目。古街河边一个个退役多年、衰败了的码头,正在修复。这条街,这条河,当年拍摄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时,就是场景地。其中主人公船老大盘老五与他的情人相会,就在那个码头上……将在这河边的老街上,塑一个个《没有航标的河流》电影里的人物,还原电影拍摄时一个一个场景。叶蔚林文学馆也选址在这座老城里、这条蓝蓝的小河边……就是这样,把古街打造成为一条旅游的街道,成为一条叶蔚林街道。
这个是江华的做法。
我把外面这些情况给冷水江做些介绍,也许对你们有某些参考作用。用得好,文艺名作、名家故居,是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谭速成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