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2月12日> > 第12版 > 新闻内容
一一莲花见佛身 ——读叶嘉莹先生文章《从〈锦瑟〉诗讲起》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岁老人叶嘉莹,人称“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端其遗容,和蔼慈祥,有尊佛之相。找来先生文章《从〈锦瑟〉诗讲起》一阅,如见其人。

  这篇文章来自先生著书《美玉生烟——叶嘉莹细讲李商隐》。

  文章开宗明义,自谦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愿意把体会到的美好传达给大家。她说李商隐的诗难懂,大家认为他的诗是诗谜,并以《锦瑟》举例。

  作为普通读者,对于李商隐的记忆,往往来自于他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耳熟能详,小学时就常常用于作文中,所以对于诗歌入门者,他们肯定不会认为李商隐的诗是诗谜。

  而作为诗词专家的先生就不同了,她又举了《燕台四首》,比《锦瑟》还难懂,读者摸不到边。那么,先生为什么又喜欢上李商隐呢?

  听她娓娓道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李商隐的《这臻师》其中一首。“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现佛身。”这首诗说到了人生的痛苦,先生接着讲了《圣经》和一个西方戏《梦剧》,很好地阐释了人生痛苦。其实,痛苦,是一个困扰人们千万年的哲学命题,人活在世上,没有人能逃得过痛苦。

  先生因这部剧而感动,因为她想到了李商隐的诗句:苦海迷途去未因。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活着带来什么,死去又带走什么。“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现佛身。”典故出自《大般涅槃经》,佛的每一个毛孔都会生出一朵莲花,每一朵莲花上都会坐着一尊佛像。这是对世界的救赎。

  “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之名号不会是空穴来风,仅仅由这一首诗,就谈到了哲学上的经典问题: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带来什么,又带走什么?包括《大般涅槃经》,有哲学,有佛学,有玄学,一般读者是望而生畏的。但是,经过先生结合自身经历的诠释,读者迎刃而解。

  文中,先生问:我们能够得到佛的这么多救赎来救赎我们吗?她根据历史讲到了小家大国,讲到了她人生中的曲曲折折。读到李商隐的这首诗,感慨万千。这也是她为什么喜欢李商隐的原因。因为那个时候,她不知道,我们国家和整个世界的救赎在哪里。

  为此,先生写了《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后面两句诗,道出了先生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来是一种幻觉啊,他又何以度苍生呢?人唯一可以依靠的是自己,没有谁能真正为你负责,自己为自己负责,才是王道。

  她还讲到了李商隐的另一首诗《嫦娥》,进一步分析了痛苦。人人都有死的一天,但是嫦娥却可以长生不老,因为她偷了仙丹,上了月亮。但是嫦娥有嫦娥的痛苦啊!她永生不死,谁来陪她呢?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寂寞空虚,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痛苦?

  文中写到,李商隐的又一首诗《端居》,讲的也是同样的精神内涵,那就是痛苦。先生向人讲述了她波折的一生,告诉了读者,她为什么对李商隐的诗情有独钟。就是因为李商隐的痛苦和她的痛苦产生了共鸣。

  文章的结尾,先生告诉读者,她不会沉迷于李商隐的悲观绝望之中,她的后续文章中,会有讲述。先生不是消沉之先生,先生乃豁达之先生。

  叶嘉莹先生,千古流芳!(梁文武)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