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湘黔
生本平凡、活得不凡,成就世间咏叹之美。
我惊叹于菟丝子之美,更惊叹于菟丝子美的长久存在。
11月初发现菟丝子的时候,花正在盛放。没想到,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有好多的菟丝子花像似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再次光顾。
初冬时节大多植物已经凋谢,而菟丝子金黄色的细丝条仍杂乱地缠绕在一起,大小不一地一堆堆散落于乡间小路边,在阳光照耀之下,金黄的颜色更显纷妖多姿、美丽动人。
菟丝子花无需绿叶的陪衬。初看起来,整个花就如茎一般金黄,只有蹲下身子,细细一看才能发现花片和花蕊都是白色的,花一簇簇在茎上排列着,每簇上的花朵或多或少。菟丝子茎或依附于直立植物向上延伸,在干枯的宿主上还可见顽强地开放着数簇小小的花朵;或依附于匍匐于地面的小草丛,尽量吸取宿主的最后一点点营养,其上面的花也开得更多更为饱满。
在远一点的地方,结满种子的枯萎菟丝子整个颜色都变成了灰色,与宿主颜色并无二致,如果不细细寻找,难以发现枯萎之中也有菟丝子呈现给我们的最后美景。
在家乡无名小溪旁,高大的芦苇丛在随风飘荡,而菟丝子则静静地停憩于我的脚旁,它们在积贮能量、等待着来年再展现美丽的身姿。
世间万物依依动人,人间情种缠绵悱恻。菟丝子茎虽然纤细、娇小,却有着无限的分支,它们相互纠缠在一起、不离不弃。正是有了这千般美好的外在形象,菟丝子也成为人们抒情表意的寄托之物。正如李白《古意》云:“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其实,在更远的时代,先人们早就觉察到了这一份美好,让人忍不住
心生怜爱之情,把它以文字形式生动记述、流传至今。《诗经·鄘风·桑中》云:“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注:“唐”即是菟丝子)
菟丝子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植物,它只想自自然然地生长着,开花、结籽,一代代地不断繁育下去。可是,当它被飞鸟衔落到农地里时,它的命运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批判,一旦被农民发现,它生存下去的机会就已不复存在,死亡是它的最终结局。
当然,它还有更多的伙伴活得很好。菟丝子作为依靠其他植物而生存下来的物种,寄生植物除了农户种植的大豆等之外,还可依赖菊科、蒺藜科等很多其他植物。
作为一样从种子发芽长大的植物,它的一生却充满了神奇。当它刚发芽时,并不与其它植物一样先往土壤里钻、生长根,以便尽快立稳根基、从土壤中吸取营养,而是直接长出茎依附于宿主植物。即使长成了一大蓬,也找不到一片叶子,根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营养完全不能自给自足。不过菟丝子的花长得十分妖艳,正在于菟丝子与宿主接触点可形成吸器根,伸入宿主的组织内部,直接吸取养分和水分。千百年来,菟丝子正是凭借这种生存之道,从而长久地存活下来,成为整个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