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2月27日> > 第11版 > 新闻内容
聊聊我的母亲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肖艺强

 

  △左二为作者母亲

  母亲七十多了,隔几月就会把满头的银发自染成一头纯黑,这样看起来确实更显精神。她脸色暗黄,皮肤粗糙,干过无数农活的双手指节粗大。当年,她用这双手辛勤劳作养育着我们姐弟四个;现在,仍用这双手自理照顾体衰多病父亲的饮食起居。几年前,父母自乡下搬到了我所在小城的同一小区,住进了我弟给他们单独买下的小套房,从此母亲就从一名普通的村妇变成了城里的大妈。

  母亲五岁多便痛失双亲,我们更是不知道外公外婆的样貌,听母亲说他们都是因劳累致疾而亡。那时母亲的同胞兄姐有八个,他们大多自身难保。那一年,母亲和更年幼的弟弟妹妹一起出天花,一岁多的妹妹不幸夭折,母亲与弟弟挺过来后便流浪着吃百家饭长大。听母亲说小时候的她带着弟弟睡过竹山,吃过野菜,至于上学更是进都没进过学堂,能够健康地长大全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乡人的怜惜帮带。每忆及此母亲都是语气凝重、神情阴郁,童年的凄苦经历犹如恶梦般令她不敢回想,却也因此铸造了她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

  十八岁时的母亲扎着长长的两条黑辫子,懵懵懂懂中由亲戚作媒来到了相隔几十里地的父亲家,从此就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虽然也是贫困的农家,但父亲是国企工人,常年在单位务工有些固定收入,勤劳的母亲便感觉日子有了盼头。那时他们一大家子挤住两间窄屋,爷爷便带着母亲去开辟新的屋场,硬是用锄头箢箕整出了新的地基,现在我家农村的房子仍是建在这个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的地基上。

  二十三岁那年,母亲生下了我姐,生产的那天仍在红薯地里劳作,霸蛮回到家才躺到床上,伯父喊来产婆顺利接生,而此时的父亲仍在外地工作。没隔几年我和妹妹相继出生,三个女娃个个张嘴待哺,家里经济总是捉襟见肘。母亲喂猪、养鸡、养鸭,自留地里稼穑繁密,小麦、玉米、红薯、花生、大豆、向日葵……凡是能种的庄稼在我家地里都会随季茁壮生长。在我的记忆里,白天的母亲似乎从没停歇过。在物资贫乏的七八十年代,我们姐妹从没饿过肚子,母亲总是用不知疲倦的劳动去换取我们的吃食,尽管童年的主食大半是红薯伴着大米……

  等到我妹也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弟出生了,他是母亲在孕期接受计划生育的结扎手术而艰难地保住的男丁。三个读书娃再加小毛娃,家里的日常用度便更显拮据。每到开学季,省吃俭用中父亲那点工资根本不够开销,母亲杀猪卖蛋东拼西凑也要送我们去上学。她自己没上过学,却明白读书能够让我们长大后生活得更好,总会严厉管教要我们认真读书,当然这思想也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当村邻劝说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时母亲和父亲的看法出奇一致:“我们家不分男女,只要细伢子自己想读,就一直送。”这样,尽管家境贫寒,我们姐妹却仍然得到了比较良好的教育,我弟更是奋发图强,如今他已学有小成。

  父亲常年在外,家里的农活都是母亲一人操劳。那时的我们年纪虽小却知道母亲的不易,放学回家总会自觉地做力所能及的各种活计,扯猪草、挑水、捡柴、煮饭、炒菜甚至喂猪……尽己所能地想减轻母亲的负担。现在想来并不是我们当时有多么懂事,而是耳濡目染着母亲的吃苦耐劳,在她的言传身教中我们得到了感化,以致后来在学习上,在工作中,面对困难时我们都能乐观积极。我们相信,只要努力,一切都能得偿所愿。

  我的母亲非常普通,没有任何可歌可泣的美好功绩。年迈的她走在街上步履蹒跚、身形衰弱,面容却慈祥温和。在我的心中,母亲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