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麟
人生如答卷。在职时,总以为生命是分阶段的考试:青少年时在草稿纸上演算,中壮年时在答题卡上誊写,银发飘飘时在检测答案是否正确时随时准备交卷。然而退休后,发现生命的奇妙不在交卷退场,而在于每个褶皱里都藏着崭新的空白页。看似曲折困顿的皱纹,其实暗藏着重启生长的空间。我见过七旬爷爷颤巍巍地注册微信,像孩童拆解积木般研究视频通话;也见过白发奶奶站在老年大学的讲台上,用家乡话朗读自己写的14行诗。是他们,用不能伸直的手指,在数字时代的键盘上敲出第一行“你好,世界”。
爱尔兰诗人叶芝在《当你老了》这首诗里描绘的不仅是白发,更是智慧沉淀后的澄明。
社区活动中心的玻璃窗内,赵老师正在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银丝在阳光下泛着雪色,指尖却灵巧地划开数字世界的门扉。“您看,这个绿色图标能视频通话。”她正帮八旬老人点开微信,屏幕里突然跳出小孙女的笑脸,整个房间霎时暖意融融。
教老人可享温馨,教小孩则圆初梦。
王老师退休后将客厅改造成音乐教室,教孩子们学钢琴。指节虽已生出骨刺,却在黑白键上流淌出清泉般的旋律。那天下午,她突然弹起肖邦的《雨滴》,说这是年轻时错过的诗篇,如今终于读懂了“雨打芭蕉”的韵味。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退休后的学习成长并非线性的知识积累,而是类似见山仍是山的螺旋上升,最终达致智慧的清澈之境。
阳春三月,在老年大学书法班遇见穿着藏青唐装的周老先生。他总拿着放大镜临帖,宣纸上的“永”字总是歪斜。昨天上午,走近他的写字台,见他用颤抖的手写着“老骥伏枥”,墨迹竟如松枝般遒劲。原来他每日黎明即起,蘸着晨光在旧报纸上练字,砚台边摆着治疗帕金森的白色药瓶。那些歪斜的笔画里,藏着比年轻人更执着的生命底气。
黄昏的广场常有这样的奇观:太极拳的云手与街舞wave在暮色里交织,白发与霓虹共同勾勒出流动的图腾。穿旗袍的奶奶们举着自拍杆直播,皱纹里漾开的笑意比美颜滤镜更动人。她们在直播舞蹈的“特技”中,让每个点赞都变成不老的勋章。
从“教”到“学”,从“职”到“休”的转换,可视为一种深刻的生命实践模式转型。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举行的集体荣誉退休仪式,是对“向老成长”最完美的注脚,既有对过往社会贡献的制度性肯定,更有对持续性成长的哲学召唤,在存在论层面完成从“职业人”向“完整人”的蜕变认证。
这些银发身影让我恍然:人生答卷的终极命题,或许就是不断撕去“完成时”的标签。当九旬老人戴上VR眼镜惊叹星空,当养老院的窗台摆满水培绿萝,生命正以年龄的方式书写着圆周率——无限不循环,永远向未知处延伸。皱纹里的光芒,才是岁月盖下的成长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