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7月03日> > 第4版 > 新闻内容
一位支教老师的“希望播种”记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艳超老师在家访

 

  一张张金灿灿的向日葵照片,正从新化县洋溪镇星罗棋布的农家院落涌向支教老师黄艳超的手机屏幕。照片里,饱满的花盘迎着阳光骄傲绽放,映衬着孩子们自豪的笑脸。这些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并非长在校园苗圃,而是深深扎根在孩子们自家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这正是黄艳超老师年前送给每位学生的“希望种子”结出的硕果。她叮嘱孩子们将种子带回家亲手种下,悉心照料,静待花开。如今这满屏盛放的“葵花笑脸”,不仅点亮了夏日的乡村,更无声诉说着这位主动请缨从城市来到乡野的支教老师,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爱心播撒希望的动人故事。

  2024年9月,来自娄底市星星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黄艳超,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怀揣着炽热的教育理想和支援乡村教育的使命感,来到偏远的新化县洋溪镇新民学校,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她勇挑重担,承担了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并兼任科学、体育、劳动等多门课程,周均课时达20节。面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这位主动选择“逆行”的黄老师没有气馁。她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地为孩子们补习,精心开展培优辅差,力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课堂上是严谨的师长,教研活动中是积极的参与者,每日放学后,总能在办公室看到她伏案备课、批改作业的身影,常常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连接家庭,黄艳超老师的足迹踏遍了周边的村落。她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家访,走进一户户农家小院,与家长促膝长谈,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成长困惑和家庭期望。崎岖的乡间小路上,留下了她风雨无阻的身影。正是这份深入家访的坚持,让她更精准地把握了教育的切入点。为了点燃孩子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她在一次家访后的劳动课上,自费购买了向日葵种子分发给每位学生,鼓励他们带回家亲手种植,观察生命的力量,并承诺花开时分享喜悦。这粒小小的种子,成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特殊纽带。此外,她还自费购置学习奖品、科学实验器材,带领学生在校园栽种蔷薇、小白菜,在劳动中感悟成长;在体育课上与学生奔跑、竞技,锻造体魄与意志;在科学课上用瓶瓶罐罐激发探索未知的星火。

  而最让黄艳超老师刻骨铭心的家访,是与校长、王老师一同为一名双腿残疾无法上学的儿童进行的“送教上门”。亲眼目睹孩子对知识的渴望,黄老师深受触动。她不仅送去了知识,更送去了深切的关怀——自费为孩子购买了故事机、丰富的图书和学习用品,并捐赠了现金。“希望能用一点微光,照亮她求知的路。”黄艳超的言语朴实却充满力量。这份超越课堂界限的关爱,是师者仁心在乡野大地上最温暖的书写。

  一年支教时光,短暂而厚重。这位从娄底市星星实验学校主动走出来的黄艳超老师,倾注了全部热忱,以真心贴近每一个学生,用脚步丈量每一户家庭,用行动支持每一步成长。回首这段主动选择并全心投入的旅程,那些在办公室挑灯备课的深夜、课堂上求知若渴的眼神、运动场上挥洒的汗水、家访路上风雨兼程的足迹、农家院落里亲手种下的向日葵破土而出的惊喜,以及如今这漫山遍野的金黄绽放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都成为她心底最珍贵的宝藏。

  “感谢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全力支持与温暖关怀。”黄艳超感慨道,“这段经历让我深切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与心的连接,是在最朴实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并耐心守护它向阳而生。”(李赛妮)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