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张晶
站在数字化教学的讲台前,看着学生们发亮的屏幕与迷茫的眼神,我时常想起师范院校里老教授的叮嘱:“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当党的二十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时,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正面临一场深刻的时代考验——在知识传递便捷化的今天,如何让价值观教育穿透电子屏幕,真正在青年心底生根?
一、价值引领需打破“知识灌输”的惯性
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用课件宣讲“工匠精神”,却忽略了学生更需要的是理解“为何而学”。作为教师,我曾困惑于为何反复强调“责任意识”,学生在实训中仍频频出错。直到意识到:当我们在课堂上高谈“家国情怀”,却未让学生看见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连接点,这些理念就始终是悬浮的口号。
真正的价值引领,应是帮助学生建立“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认知坐标系。比如在职业规划课上,与其罗列就业数据,不如带学生绘制“国家战略需求地图”,让他们直观看到自己的专业能在乡村振兴、制造强国等战略中扮演何种角色。这种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具体坐标的引导,远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能激发内生动力。
二、育人实践要走出“围墙内”的舒适区
传统思政教育的困境,往往在于把“立德树人”局限在课堂45分钟。但当我们带着学生走进社区,看他们用专业技能帮助老人修复家电时眼里的光;当企业导师在车间指着不合格产品说“这影响的是上百个家庭”时学生泛红的脸,就会明白:育人的最佳场景从来不是讲台,而是真实的生活现场。
作为就业指导教师,我常思考,为何有些学生手握漂亮的技能证书,却在面试时说不清“为何选择这个行业?”后来发现,那些能将“职业选择”与“社会价值”关联起来的学生,往往是在实践中真切感受过行业温度的人。这提醒我们,要让学生在参与真实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建立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师角色需完成从“经师”到“人师”的蜕变
某次批改学生日志,一句“老师每次关电脑前都会检查电源”让我顿悟:原来我们不经意间的言行,才是最生动的德育教材。当教师在实训中始终保持工具归位的习惯,当辅导员深夜仍在回复学生的困惑,这些无声的示范远比千百句说教更有力量。
我曾遇到过沉迷网络的学生小周,在一次次陪他整理资料时,听他讲述游戏里的“团队协作”后,突然意识到:与其禁止他上网,不如引导他把游戏里的专注力转化为现实中的创造力。后来我们一起策划了“技能闯关”活动,用游戏化机制激发学习兴趣——这个过程让我明白:育人者首先要学会蹲下来,从学生的视角发现价值支点。
结语:让教育回归“点燃火焰”的本质
柏拉图说:“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技术狂飙的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更在于守护这份“点火者”的自觉——当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意义”,在生活中示范“责任的重量”,在实践中帮助他们找到“价值的坐标”,立德树人就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会成为照亮青年成长之路的光。
这束光,或许就藏在我们与学生讨论职业选择时的坦诚里,藏在带领他们走进社会现场时的惊叹里,藏在看见他们把“差不多”变成“不将就”的蜕变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束光穿透屏幕、穿透教材,最终照亮每个灵魂对“为何而活”的坚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