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海良
咸丰六年九月廿九深夜,湘军总司令曾国藩在军营中给儿子曾纪鸿挑灯写信:“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息,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可也,略丰亦可,大丰则我不敢也。”
曾公早年也是苦出身,经常不厌其烦地写家书告诫家人:“黎明吃白饭,不沾点菜。”
同治四年,曾公对儿子曾纪泽说:“吾夜饭不用荤菜,以肉汤炖蔬菜两种,令其烂如鸡肉,味美无比,必可以资培养:菜不必贵,适口则足养人。”
夜不食荤,源于祖父星冈公家传:“星冈公好于日入时手摘鲜蔬,以供夜餐。吾当时侍食,实觉津津有味,今则加以肉汤,而味尚不逮于昔时。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而不用肉汤,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
堂堂一品大员,早餐吃白饭,晚餐吃蔬菜,俭朴若此,叹为观止。
锦衣玉食,人之常情。曾公早年,亦不例外。
道光十九年九月初四日,从京城衣锦还乡的翰林院庶吉士邀曾国藩到了新化游玩,受到曾氏族人热情款待,在新化呆了半个月,每天在曾氏宗亲家饮酒作乐,逍遥快活,还惊动了日理万机的胡县长。有曾公日记为证:九月十四日,“住新化城。早,饮知县胡廷槐署内。午,饮曾广富家。”二十日,“早,饮曾粹文家。午,饮湘乡同乡店家。”
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也是一介凡夫俗子,天天喝酒抽烟,餐餐大鱼大肉。直到三十岁那年秋天,曾公经高人指点迷津,幡然醒悟,痛改前非,立志要做圣人。
同治六年八月二十八日下午,57岁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与贴心幕僚赵烈文正在书房闲聊,主仆二人,谈笑风生,食堂总务递上一张纸,请曾公过目,曾公点头同意,回过头来让赵猜纸上写了什么东西,赵答不知。曾公神秘一笑,说,“此吾之食单也。每餐二肴,一大碗,一小碗,三素,凡五品,不为丰,然必定之隔宿。”
35岁的赵烈文感叹不已,好奇地问,“我来老师衙署很久了,平时从没见您吃过鸡鸭,吃不吃火腿?”
曾公微笑着说,“不吃。以前有人送,我一概不收,时间一久,也就没人再送了。即使是绍酒,也是自己上街按斤零买。”
赵叹息道:“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曾公哈哈大笑,说:“君他日撰吾墓铭,皆作料也。”两人相视一笑。
曾公日记里还记载了两次朝廷请客的菜单,我们可以窥见大清王朝的日常公务接待规格。
同治八年正月十六日中午,曾公荣赴廷臣宴,这是皇上每年一度的新年大会餐。这一天,摆了八桌,东边四席,西边四席,全是正部实职,曾公位居西席首座。“每桌前有四高装碗,如五供之状。后八碗亦鸡、鸭、鱼、肉、燕菜、海参、方饽、山楂糕之类。每人饭一碗,杂烩一碗,内有荷包蛋及粉条等……旋各赐酒一杯。又唱戏三出,各赐奶茶一碗,各赐汤圆一碗,各赐山茶饮一碗。”
四个果盘,八碗荤素,没有传说中一百零八道菜的满汉全席。
不过,饭后,皇上赏赐倒很丰厚:“蒙赏如意一柄、瓷瓶一个、蟒袍一件、鼻烟一瓶、江绸袍褂料二付。”
同治九年十月初一日,皇上坤宁宫请王公大臣吃肉。
曾公凌晨4:15起床,吃了一碗白开水泡饭就匆匆上路。“寅正一刻起,饭后入朝”,“卯正三刻”到坤宁宫。6:45入场:皇上早已入席。“西南隅榻上,背南窗北向而坐。”可惜,菜品却不够丰盛:“初进钉盘小菜、酱瓜之类一碟,次进白肉一大银碟,次进肉丝泡饭一碗,次进酒一杯,次进奶茶一杯,约两刻许退出。”
折腾大半天,到头来就吃了一根酸黄瓜,几块水煮白肉片?如此看来,腐败的大清王朝,也有寒酸的一面。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戍时,曾公安然西归,享年六十一岁。
曾公“英年早逝”,我疑心是他长期营养不良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