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9月04日> > 第7版 > 新闻内容
光甲堂的革命母亲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肖佳琦

 

  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得知蔡母逝世后,奋笔疾书:“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悼念他青年时代亲切尊称的“蔡伯母”。毛主席口中所说的“蔡伯母”就是蔡和森的母亲、光甲堂的女主人——葛健豪。现在,光甲堂的房屋大门上悬挂着“蔡和森蔡畅故居”几个闪闪发光的金色大字。这栋房屋是典型的清未民初民居,一进三横,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走进光甲堂里面,陈设朴素自然,呈现出他们一家原有的生活场景。

  光甲堂并非葛健豪婆家的祖传家业,也不是葛健豪的陪嫁嫁妆。光甲堂到葛健豪他们手中,有过一段经历。1881年,仅16岁的葛健豪与从小订娃娃亲的蔡蓉峰结婚后,定居于永丰婆家。可当时婆家家道中落,他们迫于生计外出上海,蔡蓉峰通过亲戚谋得一份小生计,可他在上海学会了吸鸦片、娶小妾等恶习,葛健豪终不甘忍受这种种毛病,于1899年从上海回荷叶娘家居住。1900年,蔡蓉峰从上海回来,本想接妻子去永丰长住,可葛健豪坚决不同意,于是,他们就买下了这光甲堂作为憩息之所,开启在此八年的居家生活。

  与普通的农村人家一样,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时间在不紧不慢之中向前走去。在买下光甲堂的当年,他们的女儿蔡畅在光甲堂出生了,为家庭增添了一份欢乐。可是,好景不长,厄运就接二连三地降落下来,1903年葛母去逝、1904年二女儿夭折、1907年大儿病逝。终于,在1908年的时候,他们选择卖掉光甲堂,离开这个地方。

  可这些不幸的事情击不倒葛健豪,更击不溃她强大的内心。正如光甲堂前这一方小水塘一般,看似不大,却有着波澜不惊的胸襟,无比深厚的情怀,能接纳所要面对的一切。

  1914年春天,年近半百的她与儿子女儿及4岁的外孙女,一家三代去省城求学,因她年龄大的问题上学受阻时,便让儿子写状纸去县衙评理,特把名字从“葛兰英”改为“葛健豪”,自述:“‘健’

  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强。”她的求学举动完全搅动着当时社会风向这一潭水,被传为佳话。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1919年12月,葛健豪偕同儿子女儿不远万里前去法国勤工俭学,在那经历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四年。

  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她不止为子女们、也为当时国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真无愧于毛主席给予的“老妇人,新妇道”这一高度评价。

  正是在光甲堂这个地方,走出的葛健豪母子二人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一个是,蔡和森同志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1920年7月6日至10日,赴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等和部分工学励进会会员共20余人,在蒙达尔纪召开会议,史称“蒙达尼会议”。会后不久,在给挚友毛泽东的信中,蔡和森明确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另一个,就是见证了新民学会在原长沙刘家台子成立的葛健豪,她虽非中共党员,却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成为其中唯一的一位非党人士。

  光芒万丈甲四方,传奇一家辉满堂。如今,在双峰县城蔡和森广场正中央,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人物包括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葛健豪、蔡鹿仙、李富春6人,白色的麻石雕像在阳光的衬映下,熠熠生辉。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